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文化

    刘子默:笔下是心中的故园

    2022-3-8 17:10 家庭周报

    核心提示: 刘子默在院校任教的这么多年里,也受到了许多思潮的影响,也试图去探索创新山水画的形式与语言,于是,解构空间与光色,画了一些被业界称为“新印象派山水画”的实验作品。


    不逢故乡春秋,已二十余载了。在外学习工作这么多年,从江南到塞北,见证了太多的人和事,却发现,无论多远都走不出的,始终是心中的故园。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雾霾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北京宋庄空无一人的街道显得更加寂寥。这样呼吸与共无所逃躲的日子,似乎更适合每个人回到内心,隔着时空的距离,从记忆的脉络上重新开出花来。于是,闭门,将悉心收藏的陈年老墨拿出,铺纸,研墨,调色,任儿时的记忆在宣纸上缓缓流淌,蓝天绿草、青山绿水在笔下重现。

    童年我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父是文质彬彬的民国书生,曾念过私塾,酷爱文墨。月色如水,窗外竹影婆娑,案前姥爷总是静静地挥毫泼墨,伴随着似水年华,一切都如点点星光渐渐融入到记忆的最深处。多年以后,京郊宋庄小院里,每每举头望月,总是会想起窗前他作画写字的身影。

    中学时,我开始正式学习国画,画竹,画葡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城镇的艺术教育资源是贫乏的,就跟着电视和书本去学。记得当时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高士尊正在中央台的《夕阳红》栏目讲授大写意花鸟画,于是逢课必听。多年后机缘巧合,有幸拜高先生为师,对课业多有指导。那时的我常溜到郊外写生,我喜欢禹州城的青山,喜欢黄昏里的归鸦,喜欢握着纸笔静静地望着蓝天发呆,每当这时,总觉得自己与天地万物混沌一片,不辨物我。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天地人本是同质一体的,故而其精神可以相互往来,人亦是天人。山水风云,就这样在我的心灵中埋下伏笔。

    旧《禹州志》载“阳翟(今河南禹州)自古为人才之渊薮,其人磊落而英多……”禹州鸿畅镇山底吴村,是唐朝著名画圣吴道子的故里。儿时寒暑假,常常会去参拜。清人说:“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成年累月的锤炼养气,心中取势,方能换来作画时的敏捷如神来。这种儿时信念一直伴随着三十多年的作画人生,伴随着画室里那些成百上千的习作。

    大学之时,阴差阳错,学习了设计专业。设计专业严谨的形式和色彩训练在今后的国画创作过程中,也起到了一些有益补充。后来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对中国画的系统学习,强化了我对中国画更深层的理解,并扎实了基础,也结实了一批活跃在当今画坛上的名家。军艺的绘画训练其实更多的是侧重于人物绘画,但是,当我接触了官布先生和雷正民先生后,我的主攻方向开始慢慢倾向于青绿山水,这种转变不是因为两位先生都是山水画大家,这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少时的记忆。

    在院校任教的这么多年里,也受到了许多思潮的影响,也试图去探索创新山水画的形式与语言,于是,解构空间与光色,画了一些被业界称为“新印象派山水画”的实验作品。

    但是我更喜欢青绿山水画,因为它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呈示了中国生意哲学的最古老命题;宋儒云:“观万物生意。”更在万物生意与阶前绿草之间建立了定向的意象联想。这也意味着,万物之“生”或“生意”的视觉呈现,即是自然界的缤纷色彩。因此,用色彩描绘山水,其实是人类以绘画去表现万物生意。绿水、青山是中国自然山川之本色,是自然生命的色彩绽放形式,它因揭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一宇宙自然的庄重主题,它因呈现了“万物生意”的自然本色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无限感动,这一感动在绘画上的最直接表现也即是青绿山水画。自然本色与色彩绘画共同展现着中国式的山水风貌。

    当代城市文明的兴起,不仅带给我们不同于古代的文化环境,也唤起我们新的自然情思,我们既已不能用“幽”、“玄”、“虚”、“淡”的目光去观看山水,更不能拒绝大自然的缤纷色彩传递给我们的视觉愉悦与心灵感动。单一水墨形式的山水已不能充分表达当代人的山水映像,当代青绿山水画便应和着历史的必然而生成壮大。画家选择青绿山水作为创作题材,其实是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表现对浓浓绿色的渴望,对大自然原生和谐的爱慕,对天籁无声境界的倾心。

    传统青绿色彩因色彩的性质、材料的特点,使其在山水的表现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效果。装饰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现平面厚重的状态。我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传统大青绿的设色方法,并结合笔墨语言形成具有现代特点的新青绿表现。画家采用有色宣纸为底,山川楼阁以浓墨勾勒其型,并增加点、染的笔墨技巧,以或挺直或柔美的线条和饱满润泽的点染为主,表现空间与质感,使山石层次丰富、线条灵动。在此基础上施青绿重色,做平面涂染,这改变了传统水墨山水的淡着色产生的色彩空间从属地位,色彩从局部走向整个画面,这样必然产生色的平面状态,形成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平面化的同时,笔墨语言加强,山石结构层次的强调让景物的空间感加深,近处山石通过涂色前的笔墨造型和涂色后的笔墨层次表现,使山川产生空间感。同时,改变远近山石用色的冷暖变化,形成远近、厚薄的对比,这样运用平面色块的对比就产生了空间变化,由此,新的山水图式产生了。近期对泼墨泼彩山水的实践,让我在画面结构的虚实转换方面,多了更多的体会。

    作为画家要有一种严谨、精致的文化态度。作品一定要与中国文化昂扬向上的伟大复兴的精神气候息息相和。

    我把宋庄工作室命名为“月旦谈社”,出自著名的汉末汝南“月旦评”,来源于当时品评人物的时风。我则常邀三五好友,于此煮酒烹茶,指点江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京郊自筑一片世外桃源。青绿山水画中,我喜欢把山水、寺院、村落融为一体,烟云绕山,树色的选择全然在心境。唯求为寻觅静思冥想和重新启航的人们提供一个心灵的避风港。我取了“子默”之名,欣然拥那一份静默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体现着华夏民族与这天地自然万物最原初的情感联系。《齐风–鸡鸣》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王风–君子于役》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从朝来报晓到晚来归巢,鸡的行动与自然时令有着天然的联系,拓展开去,中国人与这自然山水也有着难以言说的默契。月旦知时,于这不惑之年,惟愿以一支拙笔,蘸着岁月沉淀的老墨,和着天然的矿石颜料,于这自然山水间寻一份人生的淡默与从容,独爱张横渠那句:“生,吾顺事,没,吾宁也。”

    刘子默:副教授,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人民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北京大西山墨香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