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周报》1月5日百花园 推荐作品
2024-1-5 10:17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萝卜里的乡情
曹建龙
到了冬日,总会记起一种常吃的蔬菜,做起来是美味佳肴,从小吃大,总是吃不腻,那就是味道出奇的白萝卜,直到现在还刻骨铭心,不时撩起我深深的乡愁,回味无穷。
小时候,父亲种一亩多地白萝卜,去地里拔白萝卜,我吵着要去,他欣然答应。到了萝卜地,一眼就能看见,站起萝卜,挺有精神,有的露出头,排列有序,带点浅绿色,非常可爱。
走进地里,露出头的萝卜最好拔,双手握住露出部分,左右摇晃几下,使劲一拔,就被拔了出来,从不失手。没有露出地面的萝卜长得深,先抓住萝卜叶子,轻轻用力一试,不能一拔而出的,则要刨开松土,露出萝卜,再握住萝卜慢慢转动几下,用力一拔,就会被拔出来,没有细根,也不沾泥土,白白的,胖胖的。
白萝卜可以生吃。家乡的白萝卜,皮薄肉多,脆生汁甜。我选了一个肥壮的白萝卜,削皮,掰断成两半,拿一半咬一口,脆脆的,有嚼劲,嘎嘎响,口感甘甜。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拔一担。
把萝卜挑到家里,我就挑选一个肚肥,尾端带一条细根的萝卜,制作“老鼠”的玩具。在萝卜的另一端,用小刀雕出“老鼠”嘴巴,在恰当位置,挖出两只眼睛,在两侧雕出耳朵形状,然后,找一根细小竹条,用刀子切成四根约三寸长的“老鼠”脚,插入萝卜一小截,放在地上,“老鼠”就活灵活现展现在眼前了。有时用萝卜篆刻印章,雕刻动物。
萝卜做菜好吃。身为“厨师”的母亲会煮多种好吃的萝卜菜。有时把萝卜切成片,与红辣椒干爆炒成下饭菜。有时把萝卜切成细条,用水煮汤,泡饭或下酒都不错。有时把萝卜切成方块,与排骨煲,淋上酱油,是一道很有看相的极品菜,夹一块萝卜,就像夹上一块肥肉,油而不腻,脆脆的,好吃极了。
有一次,家里杀了一只母鸡,我嚷着要鸡肉炖白萝卜吃,母亲听我一说,应和着:“还真是好菜,鸡肉炖萝卜,味道不错,营养又健康。”父亲马上行动,把鸡肉切成块,倒进热水锅里煮沸,用勺子舀出浮沫,捞起鸡块,用清水冲洗,放碗里备用,倒掉热水。
把白萝卜切成块状,放进锅里,同时,把备用鸡肉、姜片放进锅中,倒入适量的水。先大火煮十来分钟,再转小火炖半个多小时,清香味飘逸而出。揭开锅盖,放入葱、味精等调料,搅拌,沉淀几分钟时间,愈发香醇,肉质细腻,口感清脆,味道极美。
冬季多吃萝卜有好处。正如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性凉,昧辛甘,无毒,入肺、胃经,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热解毒、利便。
初冬,有时太阳好。母亲就选一些小白萝卜,清洗干净,切成四份约莫手指宽的长条,摊放到水泥板上或簸箕里晾晒,晒成萝卜干。每年小雪过后,母亲会拿出一部分萝卜,先浸泡清水中,然后用力搓洗,风干水分,加食盐、辣椒粉,搅拌均匀,装进坛子里,盖上坛子盖,密封。十天后,揭开坛盖,香气扑鼻,夹出萝卜干,色泽金黄,油光发亮。
母亲腌制的萝卜干,咸淡正好、口感脆爽,轻咬一口,唇齿留香,回味绵长……一年四季都够吃。我读初中时,每个星期都要带两罐去做下饭菜。要是抓到泥鳅或小鱼,与腌萝卜干烧煮,那味道是妙极了。
元代许有壬说萝卜: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如今,我住城里,去市场上买萝卜,做花样菜,冬菇煮萝卜,萝卜酿豆腐,萝卜炖羊肉汤,萝卜蒸排骨……每次吃萝卜,我就怀念家乡的萝卜,想起儿时与萝卜有关的幸福记忆!
平凡岁月如歌,曲终余音绕梁
生命就像一首歌,曲终人散,可余音绕梁。——《生命如歌》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就像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路途上的狂风巨浪劝退的人数不胜数。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出身,那么就用力去拽着命运前行。
我们总说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但有一些人不光能够脚踏实地,还能够手摘星辰。当许多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我们不必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必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按原样接受别人给你推荐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饱满的人生。在一个凛冽寒冬,一位
89岁高龄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一所高中的门口,给学校的老师递上一个破旧的饭盒,颤颤巍巍地说:“这是500块钱,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会再捐款了……”望着老人逐渐远去的背影,老师和学生们的眼眶都湿润了。他叫白方礼,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三轮车夫,从70岁到90岁这二十年来,仅靠蹬三轮车,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的梦想。以他当时的收入,在八九十年代是十分可观的,但人们从未见过他穿新衣服,就连吃的都是最普通的馒头开水。他驶出了足以绕赤道19周的距离,也驶出了一条让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大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随着时间的流逝,白方礼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甚至连饭盒内的硬币都看不清楚了。在病床上,他口中反复念叨着:“蹬三轮,蹬不了了……”记者问他:“那您病好了,还去蹬三轮吗?”他愣了一下,浑浊的眼中突然又闪过了一丝光亮,随后他坚定地说道:“好了,好了还得蹬。”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拥有伟大的一生。白方礼爷爷离开的那天,万人空巷,天空一片灰暗。许多被资助的孩子都成为了优秀的人,他们目送着白方礼爷爷,在这条路上,存在着太多他老人家的身影,但这一次,兴许是他最后一次走过了。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侧天看云。32年前,一张黑白色图片火遍全国,为成千上万的孩子带来了希望。这张图片中的小女孩手中拿着笔,她的眼神有着不同寻常的穿透力,直击所有人的心灵。照片中的女孩叫苏明娟,是当地小学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即使学习条件十分简陋,山里的孩子们依然十分珍惜在学校读书的每一天,但由于经济落后,还是有很多孩子早早辍学,这一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成为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就这样,苏明娟所在的小学受到了许许多多的资助,孩子们学习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在社会的帮助下,苏明娟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工作。她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同年,她拿出了自己3万元的积蓄,创立了助学基金,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在希望工程的捐款只多不少,受她帮助过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她的个人能力也十分有限,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为更多的人撑伞,或许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时代的潮流中,不仅仅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付出者,也有孜孜不倦、厚积薄发的后起之秀,发生变化的可能是他们的容貌,但不变的,是炽热的人心。一代代人的奉献并没有中断,晚辈们并没有辜负先辈的期望,而是挑起了前人的重担,站在前人栽下的大树下再次播撒希望的种子,想必在不久的将来,荒芜的土地终会变成开满鲜花的原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上远的从来都不是距离,而是对自身的要求。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手中的牛奶和面包,而应该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福建师范大学郭玮峰)
文章原载于家庭周报1月5日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