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艺术

    工艺大师张红端:大众化不代表钧瓷价值的消解

    2024-1-2 17:09 家庭周报

    核心提示: 张红端认为,钧瓷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烧制技艺价值、审美价值、收藏鉴赏价值、实用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想普及到寻常家庭尤其要在实用价值方面适当倾斜,而大众化不代表钧瓷价值的消解。

    大师小传>>>

    张红端,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1998年,独创套筒针孔穿眼技法,每个球滤穿孔120—168孔;

    2021年,茶洗、茶盘被学苑书院收藏;

    2022年7月,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7月,第四届"千杯万盏"单色釉茶盏文化收藏展大赛活动中,匏尊壶在获得第二名;

    2022年11月,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禅心提梁壶获得金奖;福袋壶、福禄卖获得入选奖;

    2023年11月,菩提壶、福容壶、被许昌市博物馆收藏;

    2023年11月,河南省首届三国文化艺术设计作品展,《财富乾坤》获得专业组银奖。

    钧瓷,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流光溢彩的重要篇章。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北宋徽宗时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置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因窑址邻近春秋战国时期的钧台,故名为“钧台窑”,简称“钧窑”,所产瓷器即名“钧瓷” 。在作为钧瓷之乡的禹州市神垕镇,以其先天优势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批钧瓷工艺大师,张红端女士便是其中一位。

    张红端与同为工艺美术大师的丈夫李自伟,基于同样的爱好、同样的事业,休戚与共,伉俪情深。夫妻两人互相勉励,年轻时从基础做起,苦练钧瓷拉坯、配釉、烧制等钧瓷技艺,熟练掌握了钧瓷烧制每道工序的技术要点,加上前辈的传授和指点,很快小有所成。随着对自身职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张红端支持丈夫先后向配釉大师辛国政、温少青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等业界大师学习。两人闲暇之余互相切磋,逐渐地都熟练掌握了钧瓷造型设计、制模成型、配方施釉、窑炉控火、烧制等一整套钧瓷制作技艺,双双成为远近闻名的钧瓷制作工艺匠人。

    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造型浑厚端庄外,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钧瓷在烧制中会出现窑变现象,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等釉色,彼此渗化,相映成辉,有“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二是钧瓷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一件钧瓷从选料到烧成需经过72道工序。张红端与爱人有一个夙愿,就是让钧瓷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2年6月,张红端、李自伟创建了“锦博钧窑”,以养生茶器为方向,专攻“中原壶”的造型设计和配釉烧成,主打自有钧瓷品牌,从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钧瓷艺术人生。他们在工艺流程上精益求精,从口盖、子牙、出水、壶钮、把手等环节一丝不苟,特别在半球滤笼方面夫妇两人独具匠心地摸索出细针穿孔技法,在一个小小的滤网上面达到120—168 个孔眼,有效提升了钧瓷壶的滤渣功效和作品档次。在釉色配比方面刻苦钻研,创烧高温炉钧七彩釉,开发出炉钧高粱红釉、夜星空等新釉种,并实验烧制出宝蓝金星釉、古绿釉、紫铜釉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钧瓷釉的靓丽与壶的实用性融合在一起,充分表现钧瓷壶的大美。

    一把好壶不仅要有内在的工艺和形体之美,还须有与之相得益彰的釉色来缀饰,“锦博钧窑”出品的钧瓷在釉色上独有匠心。其代表性釉色有两种:其一,现代炉钧窑变高粱红釉,釉料以长石、石英、方解石、草木灰、玻璃、氧化铜等为主要原料,通过还原气氛和独特的烧制工艺呈现出古朴、沉稳的特点,有岁月留痕、历经沧桑之感;其二,现代炉钧釉系铜蓝釉,以松石蓝间红为主体,以雪花斑、金斑、石秀斑、雀眼等自然窑变斑纹点缀,呈现一种紫霞生烟、春阳飘雪的唯美意境,给人以古朴大气、宁静致远之感;炉钧碳烧蓝釉系是利用钙镁结晶,通过对烧成气氛的控制和捂火技法,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夜空繁星点缀,星河璀璨,古朴深邃,意境深远。

    随着人们对现代茶器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张红端和丈夫对钧瓷壶艺提出了“精工”“精细”“精美”的工艺制作理念,坚持弃量求质,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和追求作品的个性化、时尚化,把钧瓷釉色的靓丽与壶的实用性融合在一起,充分表现钧瓷壶艺的大美。张红端认为,钧瓷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烧制技艺价值、审美价值、收藏鉴赏价值、实用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想普及到寻常家庭尤其要在实用价值方面适当倾斜,而大众化不代表钧瓷价值的消解。(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