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食品

    2023年度大汶口文化饮食文化研讨会在山东肥城举行

    2023-12-25 10:16 家庭周报

    核心提示: ​12月23日,大汶口文化饮食文化研讨会在山东肥城举行。与会人员形成2024年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讨课题共识,为今后大汶口文化饮食文化的科学探讨奠定了基础。

    家庭周报泰安讯  12月23日,大汶口文化饮食文化研讨会在山东肥城举行。来自北京、江苏、泰安各区县的专家学者以及大汶口文化饮食文化研究爱好者、摄影家等共聚一堂,就大汶口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渊源、饮食与文化的伴生与发展,饮食文化与炊具及陶艺的发展,饮食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有关文化对餐饮业的促进发展作用做了事例讲解。与会人员形成2024年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讨课题共识,为今后大汶口文化饮食文化的科学探讨奠定了基础。

    会议围绕“探源大汶口文化食文化,创新大汶口文化新食系”进行了探索性研讨。泰山国际品牌研究院院长董传元做主旨发言,就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定义,食文化探源等以及2024主研课题发表了看法: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大汶口文化食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汶口先民们创造了深厚的大汶口文化,也在饮食方面创造了灿烂的食文化。大汶口文化食文化探源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以“探源大汶口文化食文化,创新大汶口文化新食系”为主题的2023年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讨会既是对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探源,又是对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经过认真梳理,我们确定了2024年的20多个重点研究课题,希望各位参会嘉宾围绕这些重点课题,畅所欲言,各展所长,共同为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资深媒体人、《家庭周报》副社长王好凤在食文化研讨会上表示:中华美食,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食物可谓与生俱来。在今年热播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大汶口》中,我们可以看到距今6000至4400年间,大汶口文化先民的食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众多的野生动物以及海生、淡水鱼类、贝类出土遗存让人目不暇接。诸如扬子鳄、中华鲟、麋鹿等,现在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早已经在大汶口先民的“食谱”里面。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也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将独具特色的部分挖掘出来并加以创新。品一道菜,记忆一座城。传一方美食,兴一方水土。“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行业的发展始终以食文化发展为牵引,食品产业贯通一二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行业。我建议今天的食品行业,要学会讲故事——讲品牌故事、讲文化故事、讲历史故事。产品一旦与历史文化相关联,就会成为亮点。真正厉害的销售,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李新,就食文化与孝文化的关系发表了见解,同时还对食文化与炊具器皿的关系研究做了概说性的发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与生命息息相关,而盛食物的器皿也与我们的生活便不可分离。由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品来看,那时候智慧的人民就制作出了一些盛食器、盛水器以及酒具了,博物馆里那些“豆、壶、鬶、盉”等器型多样,甚至质朴美观,是我们大汶口文化食文化器材的典型代表。到龙山文化黑陶时期的进化、演变,再到现在精美的手绘骨瓷、闪着幽幽光泽的不锈钢餐盘等各种餐具,都充分体现了人们食文化器皿变迁,而大汶口文化食文化那些早期器皿对我们研究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艺术品的餐具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坦然享受着先人传承下来的瑰宝,所以我们更应该自强不息,去继续深入学习、研讨大汶口文化各个层面的历史魅力,以及在探源大汶口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大汶口文化的新食系。

    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副馆长、中华传统文化大汶口文化陶艺物质传人王延华就大汶口文化食文化与善文化的探索谈了自己的认识:大汶口文化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即指大汶口文化时期,也就是6500年到4500年之间。食文化分两部分“食物”和“进食”,食物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构成,食物能够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其一,古代淀粉食物用来获取碳水化合物,大汶口原始人获得淀粉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的,一种是种植的(如粟、黍)。其二,肉类食物获取蛋白质。原始人已开始饲养家畜。而当时肉类食物的获取,一方面来自原始家畜饲养业,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先民的渔猎活动。其三,天然食物获取膳食纤维。采集天然可食植物根、茎、叶、花、果等。原始人也种植,如大汶口遗址发现的葫芦籽、葫芦皮,可能是当时种植的蔬菜,以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食文化中“进食”,也就是食物的制备方法,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大汶口人的炊煮食物的方法主要是烤、煮、蒸、焙、烙几种。这种进步得益于陶器的制备和使用,陶器的进步带来了人类饮食巨大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汶水之滨摄影家作家艺术团队的子期,就如何运用文学艺术及摄影艺术推动食文化发展做了事例讲解,朗诵了他为宁阳县“小青岛菜馆”写的美文“绿色餐饮‘小青岛’”,传颂了文学与美食邂逅相遇碰撞出的童话般的美丽故事,令大家赞叹不已。

    大汶口文化宁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常平介绍说,肥城是“史圣”左丘明故里、“商圣”范蠡隐居经商之地,有“君子之邑”美誉。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被国外民众广泛接受。进入全球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和文学艺术传播为饮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质的变化,从美食实体转向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挖掘。中华饮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社会记忆与文化表征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地位。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文化为体,技术为用”。“文化为体”即要发掘中华饮食背后的文化观念与特色,“技术为用”即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和文字将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来、传播出去。

    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闫洪凤谈了个人进行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究所带来的美感与快乐,并就食文化与人体美学观点发表了意见。闫红凤表示,马斯洛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需求类,它们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们如果没有实现基本的第一层次(指吃、渴、衣、住、性、健康)。足以说明人们吃是第一的第一位,俗话说吃好喝好才能玩好,饿着肚子不可能想着远大理想。而在饥饿解决的今天,随着人们日渐生活质量的提升,对饮食不仅有味道的向往,同时对饮食中的美感及艺术有了渴望及追求。生活美、环境美、发现美、赞扬美及饮食美慢慢浸润在人们的生活中。当低层次的满足完全达成,高层次的美感生活,快乐生活自然生长,让人们的饮食生活像火锅一样滚烫沸腾,美丽开花在眼前,充分享受当下美好的人生。

    地方志与家谱文化研究泰山工作室研究员、新闻编辑贾安东就大汶口文化食文化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文明的相伴相生做了初步探讨发言: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究源于大汶口”水与火文化“,原始社会,类人猿择水而居,适从天然,崇拜太阳造物所赐植物生物营生的万物为食,生食为生,渐有文化意识萌生。大汶口文化,离不开食文化的萌芽、发展更新,食文化始终与文化文明相生相伴共生长。探索大汶口文化食文化,尤其是当代食文化与文明文化的发展关糸具有时代的科学性和重要意义,十分值得大家关注与研究。

    此外,山东星如宇医疗器械科技公司总经理蒋冬民表示了对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敬重,并就食药同源文化探讨讲了自己的意见;国美电器磁窑经营部总经理孔宪泉表达了对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敬仰之情,并对会议研讨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十分感兴趣;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究中心、喜良惠酒店总经理张存良就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菜谱与食谱系研究做了典型性发言。

    会议形成2024年大汶口文化食文化课题研究肥城共识: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的定义;大汶口食文化的原始形态;大汶口食文化的历史演变等24个课题。本次研讨会为今后的食文化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

    会议由泰山国际品牌研究院主办,山东星如宇医疗器械科技公司、大汶口文化食文化研究中心喜良惠酒店承办,汶水之滨摄影艺术团队协办,肥城澳洲肥牛店提供场地支持。贾安东为大汶口文化食文化肥城站研讨会召集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李新担任本会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