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名匾》新书荐读
2023-9-14 20:28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泰山名匾》收录了大泰山全境内的现存匾额,范围涵盖有岱庙、泰山中路(岱宗坊——玉皇顶)、泰山西路(普照寺、天外村——扇子崖)、东御道(东御道——中天门)、灵岩寺、五峰山、岱阴、岱阳下及周边(泰城、徂徕山)。
泰山匾额文化漫话
——《泰山名匾》序言
所谓“匾额”,系指悬挂于殿堂或亭榭之上的题字牌额,依其形式可分为直额与横匾,其材料或为木制,或为石制、砖制,集文辞、书法、民俗、雕刻于一体,具有多重审美价值。
泰山匾额源起甚早,唐《神宝寺碣》中有“自齐梁以来,不易题牓”语, “题牓”即为匾额之别称。此后宋元明清渐至繁盛,不乏帝王御笔、名家宝翰。如宋真宗建天贶殿,“慎择灵辰,揭之题榜”(《天贶殿碑》);金泰安太守姚建荣西溪建亭,“榜之曰‘萃美’”(《萃美亭记》);明代建红门阁,“方元焕书扁(通匾)曰‘梯云’”(明《泰山志》卷二);清代于岱顶建乾坤亭,康熙帝乃“乃亲洒宸翰,题‘普照乾坤’四字,刊成匾额,建亭而悬其中”(清岳濬《圣祖御题匾额记碑》);乾隆帝题额尤多,见于《东巡金石录》著录者有数十条,如“震维灵岳”(岱顶碧霞祠匾)、“云巢”(岱顶行宫匾)、“胜览方舆”(朝阳洞行宫匾)、“独尊宇宙”(乾坤亭匾)、“浴日养云”(望海亭匾)、“大德曰生”(岱庙峻极殿匾联)、“权舆造化”(岱庙寝宫匾)、“乾坤正气”(南天门关帝庙匾)、“莲界慈航”(对松山大悲殿匾)、“灵府慈光”(朝阳洞碧霞祠匾)、“紫垣凝命”(半山玉皇庙匾)、“琼霄珠照”(回马岭碧霞祠匾)、“景会群真”(万仙楼匾)、“普门圆应”(一天门北观音阁匾)、“现因果法”(酆都庙匾)等。这其中除了直书庙殿亭轩名目,间有言情状物、涵泳哲思之作,寄寓远致、理趣蛊然。
有的更深具历史内蕴,如康熙帝谒碧霞祠后,御题“坤元叶德”,既体现碧霞女仙之特点,又强调其辅佐岳神同治天下之权威,展示清代统治者对泰山女神神职之定位;继之雍正帝题“福绥海宇”,乾隆帝题“赞化东皇”,嘉庆帝亦以祈雨获应“朕拟亲书匾对,发往悬挂,以酬神贶”(《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19册),均体现了清廷对碧霞神威的高度认同,标志着元君庙祀日益纳入国家正祀。
惜这些珍贵匾额,绝大多数毁于民国北伐之役后,赵新儒《泰山小史注》云:“十七年(1928)时,省府在泰,搜取各庙匾联,造桌凳,为‘废物利用’,遂皆遭刀锯矣!”今存者不足十分一二。幸近年管理部门复制部分名匾,重悬殿阁,稍还旧观。古人每以匾联并称,泰山楹联辑录著作已出多种,而匾额尚乏人整理。今王子正史君对此试加编录,填录泰山文化之空阙,诚属一桩有益之举。(周郢,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泰山文化研究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研究员)
一代君王视角下的泰山信仰
——《泰山名匾》代序
乾隆十三年戊辰二月初四,皇帝启銮东巡,“祭阙里秩岱宗”。途中,乾隆皇帝“得诗八韵”,但见得威仪天下——“千官纷祖饯,万骑拥旌旗。”
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这是乾隆皇帝首次登临泰山。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初一日,乾隆皇帝连续三日诣碧霞宫拈香祈福。就此番东巡的缘起,颁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六月初一的上谕中已然备述。“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泰山灵岳,坤德资生,近在鲁邦,宜崇报飨”当是一大来由。
“泰山者,万物之始,阴阳之交,众岳之宗。”在《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中,乾隆对这座神山极尽尊崇之意,且“愿揭其虔于元君”。作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长岁月的一代帝王,在泰山以及泰山女神面前是怎样异乎寻常的一种谦卑!
何以泰山?“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的清代大儒阮元,在《泰山志》序中慨叹道,“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今人蔡尚思先生也曾讲过:“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泰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华夏民族精神与文明本源的象征。
“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惟其“灵应”,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碧霞元君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绵延至今。碧霞元君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最著的女神之一,无怪乎张岱所言:“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大部洲所无。”而乾隆皇帝淡化了民间奉事碧霞元君与国家秩祀泰山之神(东岳大帝)之间的边界,可视为对民间碧霞元君信仰的一种认同。
乾隆与泰山的不解之缘可以上溯至其即位之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诏曰:“朕思小民进香祈祷,应听其意,不必收取税银,嗣后将香税一项永行蠲除。”遂于次年六月,下旨革除泰山香税。似在不经意间,乾隆皇帝留下了泰山信仰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乾隆五十五年,二十七岁的才子阮元得授翰林院编修,“三朝阁老”此时刚走上仕途未久。同一年,乾隆皇帝已“八旬万寿”。据前述乾隆朝实录,是年春三月初四日,乾隆皇帝东巡至泰安府谒岱庙,次日登岱“命诸皇子随诣碧霞宫瞻礼”。这是乾隆皇帝最后一次登临泰山。与此前祀神遵循祖制行二跪六叩礼不同,乃行三跪九叩之礼。其《谒岱庙瞻礼》诗云:“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虔敬如斯,可见一斑。
史学家戴逸曾言,乾隆皇帝“是中国诗史上创作最宏富的第一名多产诗人”,录入《御制诗集》者凡四万一千八百首,自称“五集篇成四万奇,自嫌点笔过多词”。乾隆十至泰安六登岱顶,据称留诗一百七十余首,另留碑碣一百三十余块,并于所经庙宇、亭阁、行宫遍题匾额。
在王子正史编著的《泰山名匾》中,收录乾隆皇帝御题匾额三十六块(或含集字匾额)。乾隆匾额数量为本书之最,并未出人意表。可以想见的还有,文治武功经国济世的大清国皇帝,其时以最为谦恭的姿态为毕生仰望的大山挥毫命楮——
“独尊宇宙”“上摩苍昊”“震维灵岳”“神威巨镇”“造化神秀”,诸如此类,是为乾隆皇帝眼中的灵岳泰山;“资生普润”“权舆造化”“紫垣凝命”“灵府慈光”“赞化东皇”,凡此种种,是为乾隆皇帝心中的泰山诸神。
泰山红门阁东为弥勒院,北侧大殿所奉即是弥勒佛,殿内悬有匾额,上书“有容乃大”,亦为乾隆皇帝御笔。泰山之博大,亦在兼容并蓄。作为道教名山,泰山并不缺少佛家古刹。比如传为肇造于六朝的普照寺,比如始建于东晋的灵岩寺,又比如创建于南北朝的玉泉寺。乾隆皇帝所题匾额,“普门圆应”“性因妙果”“现因果法”“灵岩胜境”“卓锡名蓝”自是关乎佛教。
窃以为,匾额研究当置于泰山宏大而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之下,而以泰山信仰切入也无非是予以多维度解读之一端。诚然,当下的泰山信仰绝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守望,对民族精神灵魂的敬畏,或是泰山信仰的真正内核。(范正利,文化学者、财经作家,著名媒体人)
《泰山名匾》出版说明
匾额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悬挂于古建筑正上方,处于最为醒目的位置。明示建筑物的名称与性质,以及表达情感、哲理、思想感情等重要作用。匾额将中华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古建筑深刻而又精致的一双慧眼。
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大量古建筑分布在泰山上下各处,是重要的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每一处古建筑内,都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匾额存在。有的明示建筑名称,有的传达封建帝王的思想态度,有的是文人墨客的唱酬题咏,还有的则是香客信士的虔诚表述。这些匾额串联起泰山的人文古迹,支撑起泰山文化的格局框架。以言简意赅的形式,凝聚成一幅恢弘写实的泰山全域图。
本书收录了大泰山全境内的现存匾额,范围涵盖有岱庙、泰山中路(岱宗坊——玉皇顶)、泰山西路(普照寺、天外村——扇子崖)、东御道(东御道——中天门)、灵岩寺、五峰山、岱阴、岱阳下及周边(泰城、徂徕山)。
同时注重收录历史上曾经存有,而现今不存的匾额,依托《岱览》、《泰山道里记》《泰山志》《泰山图志》《泰安府志》《重修泰安县志》《灵岩志》《五峰山志》等诸多古籍,以及古代、近代的中外人物游记,近代摄影照片,当代文献等资料。不断对照筛选,以求绘制出完整、详细、全面的泰山匾额资料库。并以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向读者呈现出每一块匾额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风物教化以及所处建筑的历史背景。(王子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