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农业

    周小军:一个农业科技专家的民间行走

    2023-9-6 17:52 中国商报

    核心提示: 二十余年如一日,他奔波于八婺乡间大地,宣讲新政策,推广新品种,传播新技术,解决植保难题;躬身于烈日骄阳下,裹挟在凛冽寒风中,他答疑解惑、开药配方,把农业技术送入田间地头,把父老乡亲带向科技致富。

    原题: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科技追梦人

    原载:2023年9月6日《中国商报》



    一顶草帽、一袭布衣、一口地道的方言土话,是他与农民朋友打交道的标配。行走乡间,他的皮肤黝黑、神情敦厚,仿佛他就是农民。

    二十余年如一日,他奔波于八婺乡间大地,宣讲新政策,推广新品种,传播新技术,解决植保难题;躬身于烈日骄阳下,裹挟在凛冽寒风中,他答疑解惑、开药配方,把农业技术送入田间地头,把父老乡亲带向科技致富。

    似乎,也只有在向老乡传经送宝的那一晌,周小军才被人们想起他是植物保护专家。

    重视田野调查

    今年5月30日,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一天,金华市农学会秘书长、市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周小军身处磐安县玉山镇岭口村的田里,忙着指导农户解决3000亩水稻的草害问题。

    “目前水稻刚刚移栽,草害严重,如何不打化学农药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其时,周小军同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的相关专家现场调研。“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希望通过各自的专业,帮助农户产出高品质水稻。”周小军恳挚地说。

    长在田间地头是周小军的常态,因而他也是公认的“忙”。有同事还记得,有一年夏天凌晨四时许,周小军就起床赶往浦江县檀溪镇。当地农民反映,檀溪的700多亩水稻田出现严重的稻瘟现象,若没有农技人员帮助,很有可能颗粒无收。一方面是老乡的事情刻不容缓,一方面是虫子会随白天气温升高而躲到水稻底部等不易观察的位置,因而必须早早出门。

    事实上,自1997年大学植保系毕业后,周小军就一直从事植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在田野阡陌间一走就是20多年。“只要有利于农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发展,就要努力去完成。”这是周小军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共产党员“初心使命”最质朴的理解。二十余年里,每次下田调查科研数据,不管水多冷、泥多深,他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个卷起裤腿、赤脚下田,为同事、助手树立良好的榜样。 

    “毫无疑问,周教授是‘人才下乡、科技下沉’的典范。要想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真正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需要更多农业科研人员脚上挂泥、身上冒汗。周教授的可敬之处则在于,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的民间行走,不是一时一季,而是一生一世矢志不渝!”与周小军相熟的国际自然医学论坛执行主席、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自然医学分会会长陈士国评价说。

    创新关键技术

    种植大户陈建军视周小军为致富路上的贵人。陈建军位于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垅村的农业基地,周小军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早几年,周小军就告诫陈建军,少打药同样能防治病虫。他说,通过控肥、控苗、药剂筛选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至少可减少农药用量一半以上,还大大降低水稻病虫害。陈建军听了连连感叹,“科学种田掌握技术太重要了,种了一辈子的田,不懂科学还真不行!”

    坚持技术创新应用,是周小军一以贯之的科研准则,也是在植保工作中行稳致远的成功秘诀。以技术创新应用为抓手,周小军贯彻人才下沉和科技下乡的方针,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专项,着重解决了西瓜连作障碍、西兰花化学农药残留超标、葡萄主要病害无害化治理、茭白螟虫减药控害等诸多植保难题。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在周小军看来,科技下乡的主要目的,是在农民和农业科技成果之间架起一座“技术金桥”,促进更多新成果加速生成、落地和推广,从而助推现代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目标加速升级。

    派驻乡镇任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近10年,周小军对整个金华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特别是种植业方面的情况了然于心。周小军会用最接地气的的语言讲他的农业技术,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他讲粮食、瓜果、蔬菜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讲病虫爆发的原因,讲农药残留的影响,讲如何绿色防控……,他可以一口气讲上半天。如果是专讲杂草的识别与防治,更是他的专长。

    作为创新关键技术的一个成功案例,周小军以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为重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与企业“技术共创、成果共享”,先后培育多家金线莲优质生产企业。他技术扶持的一家企业成为浙江规模最大的金线莲组培和生产基地,年生产组培苗3600余万株。

    建设科研团队

    正因为身兼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研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周小军对农业科研管理有着更长远的打算,更高远的追求。“一个人离开了组织,干不成大事;一个团队没有党的坚强组织领导,打不了硬仗。”这是周小军在二十余年工作中最大的感触。

    对内,为了打造农业科研的强劲引擎,筑牢人才保障的共同基础,他提出了“抓党建促科研,攻难关育人才”的团队建设思路,牵头制定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将政治强、业务精、攻关能力突出的年轻骨干放到科研一线挑大梁,培养选拔一批创新拔尖人才担任团队负责人,使团队建设薪火相传。

    对外,为加快推动金华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养植保技术人才和骨干。周小军获聘浙江大学植保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和本科生实训老师,期间每年实训浙江大学植保专业本科生30余名。同时,为了解决农户的种植困难,周小军全年在金华各地奔波指导,每年接受农户咨询1000余次、开展基层培训50余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次,切实地为基层老百姓带去科技财富。

    “围绕产业抓科研、创新载体强服务、精益求精创一流”。在周小军的推动下,金华市农科院近年来科研工作相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茭白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已引领全国。如今,他创新研发的水生蔬菜生态植保新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减少了示范区约40%的农药使用量,为生态保护浇筑开拓发展的坚实基座。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必然要持续发力;乡村振兴需要利用科技赋能,打造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周小军表示。(王好凤)

     

    微信图片_20230904190211.jpg


    「人物名片」

    周小军,正高级农艺师,植物保护专家。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建党百年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政府"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农业农村系统突出贡献个人"、"农业技术带头人",金华市首届"八婺工匠"等称号。

    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国内一级学术期刊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0余件;出版论著9部;制订省、市级地方标准6项,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