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鹏:钧瓷之魅力在于个性化表达
2023-8-11 07:37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于大鹏,工艺美术师,二级技师,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
术学会会员。师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2011 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大贤窑;2014 年,
成为全国高级陶瓷工艺师 ;2017 年,作品《汉风壶》荣获第四届河南省钧瓷壶设计大赛金奖 ;2018 年,作品玄铁釉
《汉·八方》成为河南省许昌市“城市文化礼品”。
和很多家承体系的钧窑传 承人不同,于大鹏是半路出家 拜师学艺的。
一开始,于大鹏以为只要 有热情,不怕吃苦,有充分的 资金准备,就能烧出来理想中 的釉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是他从小就知道的钧窑魅力所 在,在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中, 他无数次盼望着灰突突的泥浆 能幻化成美妙绝伦的釉色展示 在自己面前,却迎来了一次次 的失败。釉色昏暗、棕眼过多、 流釉脱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应 接不暇。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迎来了钧窑烧制过程中的顿 悟 :钧窑釉色的“烧成”,和烧 制者准备的资金、投入的精力、 习得的方法,并不是画等号的, 这些即使都到位了,稍微有一 点心急,就等不到“烧成”的 那一刻。“烧成”如同彩虹,并 不是每一次风雨之后都会出现。 只有怀着足够的虔诚、谦卑之 心,踏实走好每一步,登山者 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日照金 山”。
失败,成为了日常。至于 烧坏了多少件,于大鹏已经数 不清楚了,他说 :“肯定是以万为单位的。”他只是默默地把那 些烧坏的瓷器都放在仓库里, 作为创业过程中的一份记忆。
等到松石绿釉能烧成批量 成品的时候,距离他看到这个 釉瓷片已经过去了 10 年,其中 从烧出来到稳定成器,就用了 2 年。这款釉流动性太强,团 队里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都 难以掌握,老师刘志钧也只能 给予于大鹏要领,而一切细节 都要靠他自己带着团队来摸索。 经历过胎釉结合的研发,反反 复复地试错,他烧成的松石绿 釉茶器胎体轻薄、釉面葱翠、金斑点点,质感莹润。让业内 很多老行家都惊叹的是,他居 然能把传统工艺中胎厚釉厚的 钧窑器,胎体最薄处做得只有 1 毫米厚度,而经历过 1280 度 的高温,还保持着壶体不变形, 端端正正。
有人问他是怎么烧出来的, 他说 :“其实好几次都已经要放 弃了,但总想着再坚持一下, 咬咬牙,就成了。”
柿叶红釉,是于大鹏攻克 的第二个难关。在松石绿釉烧 成之后,他心中对钧瓷“出窑 万彩”的想法念念不忘 :“我能不能烧出来釉色更多变的钧瓷 呢? ”于是投入了对柿叶红釉 的研发。这又是一款流动性极 强的釉,这一点几乎不输松石 绿,但好在有了之前的经验, 这次他试烧了半年就有了不错 的成果,釉色青绿交织,偶有 蓝中带紫,变化丰富,宛如成 熟的柿子树叶。他还开开心心 地申请了专利保护,并且柿叶 红谐音事业红,多好的寓意! 然而,当批量生产的时候,又 遇到了新的难题,在烧出来的 茶器上,有时红色多,有时青 色多,完全无法控制,当客户 需要批量定制红色时,做不到, 当客户想要批量定制青色时, 也一样接不了单。
“但是钧瓷就是这样一种个 性化的产物,窑变而成,每一 个都独一无二,这就是它的魅 力,只要等待有缘人就好了。” 于大鹏平静地说。
2023 年,热爱中国传统文 化的于大鹏把龙文化的精髓融 入到了器物里。他说 :“龙是咱 们中国人的图腾,它是可以上 天入海的神兽,在我眼里它能 屈能伸,和我们骨子里的韧性 完美融合。这几年都在谈论文 化自信,龙的精神就是咱们的 自信。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任何 一个地方,看见了龙的图腾, 就是找到了家,找到了精气神, 所以我把龙形和石瓢壶做了一 个结合,希望大家在喝茶的时 候,提气养神,得到身心的滋 养。”
更为不易的是,他终于把 柿叶红釉中的青绿色(谓之青 云碧)稳定了下来,让龙的造 型在中华隽秀的青绿山水中沉 潜与升腾,予器于神,赋生活 以力量。 (郭建民)
文章原载于家庭周报8月11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