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庭周报》7月28日百花园 推荐作品
2023-7-28 08:20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诗与远方——五夫古镇探亲侧记
天津 彭敏偲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 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这一跨越 时空、穿透历史的高度评价, 道出了中国古文化发展的历史 脉络和辉煌鼎盛。
作为五夫古镇的后人, 我 可以规划每年的寒暑假都来一 次实实在在的朱子文化体验 游。在这片盛产白莲、田螺、 黄鳝、红菇、泥鳅等特色农副 产品的地方,我不仅体验到课 本中“莲叶何田田”的田园景 色,还尝试剥起了莲蓬。将一 粒粒饱满的莲子取下,并进行 人工脱壳和薄膜去除,最后还 要用一个专门的工具将加工好 的白莲去除莲芯。
在我体验去除 3 个莲子薄 膜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双手 开工脱壳了近 50 颗莲子。他 告诉我,在我这个年龄,他 们的零花钱就是通过帮种植莲 子的叔叔伯伯们手工加工好莲 子,一千颗莲子 2.5 元,手脚 麻利的话一天可以赚取 5—6元。旁边的一位伯伯笑着对我 说,当年你爸剥莲子剥到手抽 筋。
古镇的街头巷尾, 随处能 见着这些从采摘、剥莲蓬、剥 莲壳、去莲衣、通心、烘干的 手工制作场景,对古镇农家而 言,这是生活的日常,于我而 言,这是古镇浑厚底蕴的一个 个鲜活着的画面。
古镇白莲曾是唐宋清时 期的宫廷贡品,种植历史悠久, 古时朱熹居住的紫阳楼前就种 植成片的莲田,历史上曾有“闽 邦渊源水清清,朱子故里荷田 田”的记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的这一首诗或许更多是因为朱 子故里荷田田的场景触景而发 吧。
随后, 父亲带着我去游览 了“万亩荷塘”区域,也得知 了这片区域以前都是分散的农 户种植,2017 年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古镇在乡村振兴中 把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结 合起来,大面积种植荷花,这 才形成了整片的荷塘种植区, 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看完了“万亩荷塘”新 农业经济区,我们父子俩又到 了紫阳楼(朱熹故居),紫阳 楼前正是观书有感的“半亩方 塘”,几十米开外的溪流边上, 有一棵根部已经掏空了大半的 香樟树,据传是当年朱熹亲手 所栽,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 史,但依然枝繁叶茂。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 东方文化的圣地。武夷山五夫 古镇,矗立着一座宏大的朱子 立像,这座被誉为朱子故里的 五夫古镇就是朱熹居住过 50 年的地方,留下了有关朱子的 各种古迹石刻牌坊 :兴贤书院 高耸的门牌,饱含着跨越千年 的诗书底蕴,紫阳楼庄重典雅, 青砖素瓦。穿过这些青砖素瓦 下的朱子巷和“过化处”“三市街”等多处牌坊,仿佛能看 到书中圣贤授业传道之路。而 在这 50 年里,“茶取养生,衣 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 以障风雨,”形成了有朱子特 色的“朱子家宴”。
走在古镇的街头, 我理解 了“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朱子发问 ;回到爷爷奶奶家,有农 家特色的“朱子家宴”又让我 大快朵颐。一时间我切换着时 空与文明,诗与远方在古镇中 重叠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 首歌词的意境所在 :“和我在 古镇的街头走一走。”
跳广场舞的大伯
湖北 李志来
邻居李大伯, 退休在家两年多了。 闲来无事,李大伯养过花,提着鸟笼 逛过街,偶尔也和一帮老头坐在村广 场旁下象棋,有段时间还曾牵了一条 金毛犬到处溜达,可遗憾的是,这些 退休后的业余爱好,无不半途而废。
听邻居说,李大伯在自家阳台养 的那些花,月季、玫瑰还有秋菊,刚 开始开得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可 不知怎么一夜之间全都凋谢了,让李 大伯伤心了好一阵子。李大伯弃花养 鸟,从花鸟市场买了十多只鸟养在笼 子里,每天宝贝似的伺候着。岂料也 好景不长,没多久那些鸟死的死、飞 的飞,还有两只让野猫给叼了,最后 一只也没剩下,这让李大伯彻底泄气 了,从此再也不碰花鸟,专去找人下 棋了。
李大伯的棋艺实在不怎么样,不 管和谁下都是九输一赢,难得赢一次, 也多是人家看在多年老街坊的面子上, 故意让他一次。久而久之,李大伯渐 渐就有了个“臭棋篓子”的外号,大 家都不愿意陪他下棋了。
好在出嫁的女儿孝顺,特地买来 一条金毛犬陪着他。那金毛犬虽不名 贵,却一副忠心耿耿不离左右的样子, 让李大伯很是得意,成天牵着狗到处 炫耀。许是乐极生悲吧,不知道为什么, 有一天那金毛犬突然间一口将李大伯 的手咬得鲜血淋漓,害得李大伯到防 疫站打了好几针,一气之下将金毛犬 送了人。
那以后,李大伯渐渐淡出了邻居们的视线。
有一天我饭后散步, 路过村广场, 意外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 李大伯,他也在跳广场舞。在二三十 位穿得花枝招展的大妈身后,一袭黑 衣衫的李大伯和跳舞的大妈们一样, 旁若无人地随着音乐的节拍缓缓而动, 展臂蹬腿,扭着腰板,一举一动娴熟 得很,这一幕让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把看见李大伯跳广场舞的事讲 给爸妈听, 他们就乐了, 说这早已不是 新鲜事了。原来, 热衷于广场舞的李婶 见老伴在家闲得无聊, 就动员李大伯和 自己一起去跳,就当锻炼身体。起初, 李大伯死活不肯, 一个大老爷们跟在一 帮大妈们的屁股后面跳广场舞, 成什么 体统?左邻右舍要笑话的。李婶就动员 了跳舞的大妈们一起来做李大伯的工 作, 还给他看网上的照片, 告诉他广场 舞并不是大妈们的专利, 男同胞们一样 也能跳广场舞。
禁不住大妈们的劝说,李大伯开 始加入了村广场舞的队伍。一开始在 大妈们的后面羞羞答答地跳,后来找 着了感觉,越跳越熟练,越跳越来劲。 穿梭于翩翩起舞的大妈们之间,李大 伯就如万花丛中一点绿,成了亮点。
这还不算,李大伯还动员另外几 位老头,一起加入到广场舞的行列。 听说前些天李大伯还和几位老头在村 里四处游说,动员更多的伯伯加入进 来,说必要时要成立大伯广场舞队, 和大妈们一决高低呢。
闲暇时刻
山东 于睿杰
闲暇时刻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奢 侈的, 闲暇宛如天空中的羽云, 晚霞 中的孤鹜, 大漠中的落日, 美丽而又 悠闲, 让人沉醉在对远方和诗意的美 好想象中。
现代社会是一条竞争激烈、节 奏紧张的流水线, 内卷的态势日甚一 日。每个个体似乎都被一种无形的力 量推动着, 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在 奔波、劳碌、疲倦和麻木中惶惶不可 终日,难有闲暇去看天上云卷云舒, 去看庭前花开花落。生活的内容满满 当当,充斥在每一个瞬间的都是工 作、学习无休无止的计划、策划、进 度、安排、总结, 人们气喘吁吁地战 斗在每一个岗位。
中学时代的我,也不例外,几 乎是日复一日地浮沉于书山题海中。 但我钟爱片刻的闲暇, 用倦乏的双眼 遥望远处的重峦叠嶂, 在仰观俯察和 游目骋怀中休憩灵魂,或者喝杯咖 啡、绿茶, 削个苹果慢慢品味, 享受 片刻的安逸,在劳逸结合中一张一 弛。如果闲暇的时段稍微漫长, 比如 月休、节日或寒暑假, 我常常沉醉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学习中, 陶冶性 情,增强审美能力,扩大文化视野, 唐诗宋词是我的最爱。伴随着优雅美 丽的诗词,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风云 过眼滔滔。爸爸妈妈知道我喜欢唐 诗宋词, 还专门陪我收看央视的《诗 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 选手们的精彩吟诵和出口成章让我 大开眼界, 崇拜有加, 顿生见贤思齐之意。
亚里士多德说 :“幸福存在于闲 暇中。”闲暇时刻,是放松身心、积 蓄力量和整装待发的前奏。
古人云,“能闲天下之大闲,方 能忙天下之大忙”。晚清“中兴四大 名臣”的曾国藩戎马倥偬之中喜欢下 围棋, 开国领袖毛泽东业余喜欢登山 游泳,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 工作之余喜欢打桥牌, 他们在休闲娱 乐中自得其乐, 然后蓄势待发, 重新 投入事业的执着与忙碌中。闲暇是工 作的调剂和互补, 只有休息好, 才能 工作好、学习好。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闲暇 是人生的精华, 但闲暇给大多数人带 来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 胡闹, 就是无聊和浑噩。人们消磨闲 暇的方式就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 何等的没有价值”。毋庸讳言,不少 人无法与闲暇达成默契, 不是胡吃海 喝就是娱乐过度, 甚至在闲暇时刻惹 是生非, 给自己带来无谓的麻烦, 乃 至乐极生悲。这是不能正确对待闲暇 造成的负面影响。
内心丰盈的人, 自有对闲暇时 刻的合理安排。哪怕是阳台一角欣赏 一下花花草草, 也能唤醒内心对唯美 的孜孜以求, 世界不缺乏美, 缺乏的 是《浮生六记》中沈复笔下的闲云野 鹤与逍遥自在。云在青天水在瓶,怡然自得中,清欢如梦, 书声琴韵, 共度美好时光。
文章原载于家庭周报7月28日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