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到真处情自深——读郑能新长篇散文《地坪河》
2023-7-23 16:47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李志来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我无法判断哪些作品值得花时间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意义。但奇怪的是,家乡人的作品总让我感觉格外亲切。也许是故乡在我们血脉里遗传了共同的文化基因。怀着一种渴望、一种激动很快读完了郑能新先生刚刚出版的长篇散文《地坪河》,那亲切感人的真诚叙述、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深入民生的忧患意识、恰到好处的抒情议论一下子深深地感染了我,有的文章还读了两遍三遍。不仅感受到了郑能新笔下现实社会中真实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被他的文字和艺术魅力深深感染,他是如此的沉静与坚韧,浑身充盈着一股满满的正能量。
《地坪河》是一本地道的长篇乡土散文。分为“温暖”“悲壮”“奋斗”“乡愁”四个部分,共收录41 篇优秀散文作品,虽可独立成篇,但却一线穿珠,上下联系,纵横捭阖。作品大都以作者亲身体验的故乡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着笔自然生态、传统耕读、亲情友情、发展演变等等,其中也浓缩了作者“脚印农家”成长的过程。饱含深情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全景式的乡村立体生活画卷,飘散出浓郁而温润的乡土气息。
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整个童年和青年时光都和家乡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他都了如指掌,记忆犹新。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乡亲,他把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化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寄托着他不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故乡人物系列”中的熊医生、郑文书、老王等众多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叔五婶和他的儿子》里细说了乡人的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家风,《地坪河的老支书》,写了最基层干部代表的一个偶像,这位将村人视为一家人的老支书,在群众心中的威望无比惊人! 从看似寻常的生活里发掘出不平凡的人性和另样的美丽,读了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都是作者亲历、亲为、亲听、亲见的。作者把真实的人生化成故事来写,这就使散文的真实性与长篇记实的故事性结合在一起,以一种小说的跨文体手法,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与可读性。作者由“梦里故乡”开始了“地坪河,曾经的美丽辉煌”,然后引人入胜地带我们进入“地坪河战争与父亲的故事”。与那些辉煌故事相佐的还有“ 故乡年味”、“故乡的吊锅”、“故乡的腊肉”,正是这些浓浓的乡情,牵动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园牵盼。地坪河古朴淳厚的风土人情,始终萦怀着一股精神与血脉的情愫,作品对那些独特的景物和人事有深刻、细腻而动情的描绘,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完全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带回到那不可再返的遥远岁月,追逐着起起伏伏的时代浪花而陷入沉思......
故乡是祖国的缩影,热爱故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热爱祖国。人不能带着故乡到处跑,但却可以珍藏在心中,流露于笔端。可贵的是,作者在游历家乡美景时,没有忘掉作家本色,并幻化出一篇篇真切感人、情浓似酒的文字,例如在《龙潭河谷四季》、《人到天堂既是仙》中,作者通过流畅优美、朴素自然的笔触,多侧面地对龙潭河和天堂寨的景观进行描写,以富有个性特征的独到感受,给读者以美的渲示和启迪。真是:墨客足迹烟雨里,灿烂诗魂奇山中。还有《五彩天马寨》、《印象润禾》、《英山有个陶家河》等作品是作者故乡山水的书写,从中表现出一种热爱家乡的自豪之情,同时也凸显着作家的精神向度和温度。游中有感悟,行中有妙思,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之时,又有极好的精神享受。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婚姻则是红尘男女亘古不变的话题。《捡拾地坪河悲情故事的碎片》塑造了陈保霞、聂雯等热烈追求爱情,敢于反抗落后的传统习俗观念制约和束缚的热血青年形象。深刻揭露了经济上的赤贫和封建思想的愚昧,是导致山村青年婚姻悲剧发生的根源。作品把爱情与现实生活,社会与人生之间的种种复杂矛盾关系,写得绘声绘色,字里行间贯注了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深深同情,让人读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思索。
有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作者用他一贯特长的朴实、真实的白描手法,记下了儿时发生的“一支钢笔”的故事。支书儿子的一支钢笔不见了,因为全班就“我”一个脸红,班主任便怀疑是我拿了,逼着“我”交出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境之下,父亲卖了家中唯一的猪仔,用五元钱买了一支相同的钢笔赔给了支书儿子。其实,这支笔是支书去县里开会时从儿子书包里拿走了。支书散会回乡后才真相大白。耐人寻味的是父亲的态度,父亲明明知道儿子的清白,但他却对儿子说“: 我知道你没拿,但别人却不相信。赔给他,受点委屈多份教训。”这份单纯和真诚,在物欲横流,视个人利益为中心,诚信缺乏的今天,同样给人以启迪的作用。全文语言质朴,但却深情款款,读来亲切感人。
我们正处在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的时代,需要幽默和欢笑给我们带来释放、轻松和舒展,使人工作、学习和生活起来更有劲头。翻阅《地坪河》书中的作品,给人总的感觉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心情的回归,一种精神的慰抚,一种欢笑的回荡。从书中既可以看到作者对丑恶现象的爱憎分明和理性思考,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美好事物、善良人性的推崇与褒扬。
一般说来,散文的关键在于捕捉情理之间那一份情趣、理趣。离不开审美趣味,令读者愉悦,令读者得到启迪,才能引人入胜,才会有足够的吸引力。《地坪河》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在于他浓浓的乡土情结与乡村情感,以及对山区群众的热情关注和真情实感。具有真情实感的散文作品才会走得很远,才会有一定的文本价值,才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地坪河》书封
青年作家李志来 近照
作者简介:李志来,男、湖北省罗田县人、1991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燎原读书会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鲤鱼地》、散文集《记忆是盛开的花朵》、文学评论集《荔枝侃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