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新,1958年6月26日生,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国东方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生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等。
叶建新是一位水墨山水画大家,也是一位学有专长的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业界享有盛誉,这一点我就不说了。叶建新把水墨山水画转换为瓷画,并且成为近年名声鹊起,颇受世人赞赏的著名水墨山水瓷画艺术家。在中国陶瓷艺术界为人所称道,为知名陶瓷艺术家所悦纳并引为同道,成为近年时尚的“景漂艺术家”的成功者,甚至成为来景创业艺术家的风向标,这同样成为业内共识世人公认。这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里既有景德镇海纳百川的胸襟,有“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城市”的感召力,当然更有叶建新个人的因素与魅力。
建新能够如此成功,我觉得非常主要的因素:与一般的艺术家相比,我觉得他个人的艺术禀赋自不必说,最重要的他是一个有格局的人,是一位智而慧、慧而通的艺术家。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格局对艺术家的重要性,能同时兼备智者、慧者、通者的智性与慧性,在当代的艺术家中是不多见的。他知道取什么,舍什么。这不仅表现在他艺术创作上,同时更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这个同样是很不容易的,如同“入于其中”又能“出于其外”。单从他在处理水墨山水画与山水瓷画的关系方面很容易看到这一点。
他是一位知名的水墨画山水大家,其水墨山水画,山色空濛,水光潋滟,意象有无交织,虚实相生,逸兴畅发而又野趣横生,尺幅千里,力透纸背,雅致逸韵,野趣气势全然融于一画之中,让人心 旌摇摇,浮想万千。但他在进行山水瓷画创作时却不是照搬水墨山水,虽然保留了这种水墨山水画的风格,他有取有舍,依照瓷画的材质、造型而有变化。他的瓷画山水作品,已不是纯粹的水墨画,而是兼有装饰味、设计味、泥土味和火的神奇的山水瓷画。这既与他的水墨山水画风格一脉相承,又形成互补。
我说他是一位智者、慧者、通者,这即是明证!建新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之处便在于他不是简单地绘制,把国画艺术移植到陶瓷材质上,成为瓷上绘画之品。他是用心真正在研究陶瓷艺术的历史、工艺、材质、烧成、技法技巧,且不断地试制、反复实验,即他是创作真正的瓷器山水作品。所以,他的瓷器山水就不仅仅姓“画”,更多的姓“瓷”,他的这种“瓷画”就不是瓷质山水画,而是纯正的、地道的、瓷味瓷韵山水画。所以,他的山水瓷画与景德镇名家瓷画一起陈列,就不让人感觉到外地画家的作品,而是“入境问俗”后创作的艺术作品,这可能也是他能被景德镇当地艺术家和各方人士迅速悦纳的原因吧。建新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来景德镇“淘金”,而是热爱景德镇,钟情于景德镇陶瓷艺术,把从事山水瓷画作为他事业的一部分来追求来规划。
于此,他就不是“候鸟式”的来往景德镇,也不是在景德镇买个房或者租个地小住几日,呼吸景德镇好空气,喝喝景德镇的净水,吃吃当地的土菜,领略当地的风情,悠闲地画几天瓷画,又离开景德镇到其他地方“赶场子”去。而他呢,他把景德镇当家乡,他把景德镇当作成就他事业的圣地,他深爱着景德镇泥土的芬芳与火的神奇,他真正在景德镇购房置业,有展厅有工作室还有机构。
“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他与景德镇打成一片,深深地融入景德镇。对景德镇的人来说他就是景德镇的人,而不是外乡人,也不是所谓的“景漂族”;对外乡人来说,他是景德镇本地人。做到这点,那真是不容易,这就是建新智、慧、通的神奇之处吧!建新在陶瓷艺术尤其是陶瓷工艺的探索方面,也是成绩斐然,让人称道不已。他研究釉里红的配方,创作、烧制出有他自己独特配方的釉里红瓷。这种釉里红瓷既有景德镇地道的釉里红风格,又有建新自己配方明而艳的特征,不失为在配方方面的一种可贵探索。不仅如此,他还探索瓷质配方与颜料配方的综合探索,创烧出“绢瓷”和“玉瓷”,这在景德镇瓷坛,在中国陶瓷艺术界被传为佳话。据我所知,这在近几十年来外地来景德镇进行创作的画家中,但创制新品种,可能只有建新一人而已。
我想,只有他真爱景德镇,真爱景德镇陶瓷艺术,他才能如此的智而慧,慧而通吧!(景德镇学院原校长陈雨前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