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收藏

    【钧窑人物志】杨志,格物致知,钧窑天成

    2023-5-19 05:59 家庭周报

    核心提示:

    杨志,曾用名杨金志,男,汉族,1947年5月生,禹州市神垕镇西大社区人,高小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禹县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试验车间工会主席等;禹州市杨志钧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杨志的父亲杨文、姐姐杨仙都是烧窑工。1955年,他在神垕读书。1961年, 在禹县神垕陶瓷合作生产一社(后为禹县钧瓷一厂)参加工作,从事机修工、成型工、模型工、美术设计等,之后,他和刘富安一起分配到钧瓷实验组,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苗才娃等为师,从拉坯、烧窑做起,成为传承钧瓷艺术的第二代艺徒。“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聪敏好学的杨志边看边学,边练边悟,揉泥、拢泥头、拉坯、旋坯,只要有时间,总是见缝插针。不到三年,他的拉坯技艺就得了卢广东等师傅的肯定。之后,杨志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专业理论和艺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升。随后,他担任禹县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1973年,受玉雕活环的启发,他和刘福安经过3个多月的试验,成功地创新钧瓷死环耳饰为活环耳饰,填补了钧瓷史上钧瓷附饰没有活环的空白。1974年,他把模型硫磺制子改为锡制模子,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工效10余倍,对动物造型形态逼真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12月始,经过90多天的反复构思、设计造型,将两个挺拔有力的象鼻附饰巧妙地结合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瓶子上,简洁而富有生命的张力,到1984年3月,烧制成功了彩釉瓷“象耳尊”花瓶, 同年,“象耳尊”在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评比中获创新三等奖;被轻工部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河南省二轻工业优秀产品设计一等奖;河南省经委旅游产品优质奖;河南省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奖;禹县经委为其向上浮动二级工资。是年,研制的翠玉釉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施翠玉釉制作的“秀玉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1988年,受中国科技馆特邀,进行手拉坯技艺现场表演。1989年,论文“略谈钧瓷兴衰与其发展”在《中国陶瓷》发表。1991年,与日本中国陶瓷艺术交流会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表演手拉坯;同年,《三足炉》获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创作精品大奖。1998年,中央电视台CCTV-1《夕阳红》栏目对其制作钧瓷技艺进行采访。2001年4月,应国家文物局、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行手拉坯表演;同年,钧瓷“鸡心碗”“将军瓶”等8件作品获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珍品奖。2004年11月,被河南省中国钧瓷评定委员会聘为评审组成员;同年,《大角羊》等3件作品获首届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珍品奖。2005年,作品《三足炉》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06年,CCTV-7《乡土》栏目先后两次采访其传统钧瓷制作技艺并专题播出;同年,获CCTV-7最佳人气奖;“象耳尊”获河南省经济委员会优秀产品奖;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创新三等奖;“象耳尊”“焚香炉”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益寿瓶”获河南省第二届陶瓷艺术评展三等奖;“三足炉”获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创作精品奖。2007年1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11月,第六届钧瓷文化旅游节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上,“天球瓶”“一帆风顺”“莲座瓶”“大单环瓶”被评为珍品;同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4月,“甘露瓶”“祥瑞尊”入选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展出;同年6月,“玄纹钵”“祥瑞尊”“三足炉”入选“钧瓷文化台湾行”中国·禹州现代钧瓷精品展;8月,“吉祥尊”入选中国钧瓷(香港)国际文化艺术展;9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津贴。2012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济南国际非遗周”上,“祥瑞尊”获金奖。2013年6月,“吉祥尊”“甘露尊”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出。2022年8月,“佛尊”“长寿瓶”“吉祥尊”在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济南)展出。

    拉坯和造型是他最擅长的技艺。

    在构思作品时,杨志特别重视利用圆、扁、方、长、曲、直、缩、张的虚实结合,使优美的线条,分明的棱角,简练的文饰,别致的雕塑,单一或混合使用在同一作品上。他拉的坯线条流畅,厚薄适度,口沿平整,中规中矩。从拉坯开始,就为作品的釉色设计了表现的空间,让釉色纵向流动,横向浸漫,自然过渡,形成不同的纹路、色彩和景观。“钧瓷的造型设计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再从面到整体。其中,线条是最基本的元素。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线之差’,一件作品多一线少一线都不行。很多人觉得一件作品不好看,可能就在于一线之差。”新中国第二代钧瓷人中,“杨志旋子是最好的”,子是器型的模母,需要造型工过人的智慧去表现。他说:“旋子时,不但要线条流畅,符合黄金比例;还要考虑器型的横向收缩与纵向收缩。由于纵向存在器型的垂直压力,导致横向与纵向的收缩率不同。所以,一个合格的造型工要把经典器型的诸要素印记在大脑里,在制子工序按比例放量,使烧成收缩后的作品达到黄金分割比的要求,这是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是制模或拉坯一线之差的根源。”他认为,钧瓷行业的发展,不在于厂家有多少,也不在于从业者有多少,而在于钧瓷的质量和艺术性。在钧瓷制作中,用线条来装饰是必不可少的,而弦纹常用、螺纹不常用,因为拉螺纹要有过硬的拉坯技艺。杨志在传统梅瓶的基础上,总结创新螺旋纹技法,创作出全新概念的《长寿瓶》:取材传统钧瓷泥胎,手拉坯成型,拉坯时需站立,从打手到拉成一气呵成;因为形体较高,在烧制过程中,胎体易倾斜,所以拉坯时要十分注意重心及支撑。该器型的螺旋纹从下到上是一根连续的线条,整体大气、古朴、典雅,是钧瓷的经典之作。

    设计制作《吉祥尊》等经典器型。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将盘边折了3处,形似一片荷叶,用泥捏成的几只小蝌蚪,粘在荷叶盘内,似在沉入水中的荷叶上,浮动、游玩的小蝌蚪去找妈妈。可盘上又没有青蛙,妈妈在哪里?给人们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作品盘子上的传统钧釉与铁骨胎色的蝌蚪和谐相映,足部用支钉烧成,整个作品文静且有动感,活泼又有端庄之势,是一件少有的创新杰作,也是他申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之一。《吉祥尊》以手拉坯技法成型,吸取中国青铜器之精华,运用拉坯手足敞口之形式,配以三根玄纹,代表三羊开泰,寓意吉祥如意,和气生财,周围饰四个瑞兽衔环,寓意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作品运用钧瓷铜红的主釉色进行装饰,以紫红拉丝为主调,五彩渗透,釉色窑变效果自然,过渡颜色丰富,釉中兼有珍珠点、鱼子纹等名贵釉面效果,釉色丰厚而凝重,晶莹玉润。作品问世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传承钧瓷造型的“减法”思维。

    杨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十分关注且身体力行技艺传承工作。他说:新中国钧瓷恢复烧制已经60余年了,中间一直没有间断过。釉色是一件瓷器的灵魂,但是没有好的器形也不行。“宁整勿碎,宁简勿繁”的造型理念是有其深层次的道理的:钧瓷是厚釉、是流动的活釉,其灵魂是在高温熔融状态纵向的流动、横向的浸漫形成的绝妙的意境变化。所以,器型要给钧釉一个充分的表现空间。钧瓷的造型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我设计作品都是非常简练的,既有大气,也要有灵气,更能小中见大。“作为传承人,不能凡事只是挂在嘴上说创新,创新需要理念,我的理念是什么呢?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比如说雕塑艺术,飞禽走兽,什么样的都有,但是器皿造型的来源就会少很多,不管有多困难,都是来源于生活。你不能靠历史上那几十个造型,只是简单的去仿制,你要引导生活,走在生活的前边。”“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好,大师也好,作品值多少钱也好,我心里总有着一份对上天的敬畏:敬畏她的大度,敬畏她的无情,也敬畏她难以揣摩的美。再怎么被叫大师,我也只是上天的一个助手,替她老人家把钧瓷赠给人间!”

    杨志的作品,古朴文雅,端庄浑厚,大气且灵秀。器型留给钧釉流淌、釉面变化的空间大、施展面广,附饰简洁,主题突出,表现手法独具一格;釉彩丰富,呈现器型与釉色和谐统一;既有传统技艺的烙印,又自成风格,别有新意。5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总结出“形为本,釉为魂;宁整勿碎,宁简勿繁”的钧瓷创作十四字法则。作品中,代表钧瓷传统或创新的釉色众多,红紫交融,青白相映,厚重而不轻浮,玉润而不娇艳。作品所窑变的画面,自然天成而不刻意追求。 他半个世纪积累的钧瓷烧制技艺,如夕阳的彩霞放射着靓丽的光辉。他用双手拉出了乾坤,用火焰描绘出了艺术。到2020年8月,投资逾千万元、位于神垕镇开发区的杨志钧瓷公司新址已基本成型。亭台楼阁、一草一木,都寄托着杨志对钧瓷美好未来的期冀与憧憬。位于神垕西大社区的杨志钧瓷艺术馆集生产展示于一体,汇集了他几十年的创作精华,代表了现代钧瓷的创新高度,竖起了新时代陈设类钧瓷的一座丰碑。他认为,坚持手工制作是他创作钧瓷的基础,同时也会引入一些现代的设计理念。在钧瓷发展中要摒弃急于求成的思想,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从事非遗作品的生产,与其他的市场开发不同,肩负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要把钧瓷艺术原汁原味地传下去,需要耐心,需要等待,还需要忍受寂寞和孤独,要做好薪火相传的接力手。

    作品款识:杨志钧窑、杨志、杨志制。

    作者,孙彦春,河南省文化史志学会陶瓷工作委员会

    文章原载于家庭周报5月19日7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