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赋“神器”聚“神技”显“神力”——如何准确运用AED
2021-12-24 13:34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抢救黄金时间4-6分钟,现场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等,而适时的针对心脏骤停中的一种类型——心室纤颤,通过AED(体外除颤器)及时电击,将使部分患者转为正常窦性心律。
近年来“猝死”的新闻越来越多,且离世者越来越多呈现年轻化趋势,让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突然死亡引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对于猝死而言,无论是原发于心脏疾患还是继发于非心脏疾患的原因所致,其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后者是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意识停止为特征的心脏骤停症候群。心脏骤停一旦发生,抢救黄金时间4-6分钟,现场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等,而适时的针对心脏骤停中的一种类型——心室纤颤,通过AED(体外除颤器)及时电击,将使部分患者转为正常窦性心律。鉴于AED只适用于心脏骤停中的一种心室纤颤类型,对于心脏骤停的其余两种类型的应用受到限制,故打好生命支持技术的组合牌,凝聚救死扶伤之“神技”,彰显生命至上之“神力”,明确AED的适用性、时效性、整合性,对于准确运用AED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明确AED的适用性。AED在2002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使用的一种辅助急救产品,逐渐成为与百姓生命相关的救命家族中的一份子。然而,临床上心脏骤停有三种类型:即心室静止(心电图提示呈一直线)、心电分离(心电图提示有波形无心肌收缩)、心室纤颤(心电图提示无规律的颤动)。明确AED只适用于心脏骤停三种类型中的一种心室纤颤类型,这有助于人们正确认知AED有所能又有所不能,避免人们进入一味依赖AED的误区,有碍其他生命支持技法的应用。明确AED的适用性,也有利于政府决策层不仅仅将AED作为院前急救设施配备的单一选项,继而发挥出其他器械心肺复苏的功效,为人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其次,把握AED的时效性。有资料表明消除室颤每推迟一分钟存活率降低7%-10%,故熟练运用AED是关乎除颤成功的重要环节。AED是由除颤主机、除颤电极片及导线、可充电电池三部分组成,针对心室纤颤进行除颤最重要的是时效性,包括熟练运用自动迅速诊断:打开AED,将除颤电极片(右侧胸部锁骨下区,左侧心尖部体表投影前区)贴好后,AED能迅速诊断患者心律,一旦确诊心室颤动,AED会自动发放视听警报进行提示;熟练运用自动迅速治疗:AED发放心室颤动报警的同时,会自动充电,并有语音和演示屏幕指导现场操作,充电完毕后AED将自动发放电击除颤;熟练运用自动同步语音提示:AED自动诊断与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同步均有清晰的语音提示,防止操作人员因经验不足而操作失误。更好地发挥AED时效性,要深入了解AED对心电分析整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且对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措施形成一定的干扰,比如实施AED时,要明晓在胸前贴置电极片及启动时需要耗时并中断胸外按压的同时,尚要注意到季节环境对AED的影响,通常AED运行温度0-50C°,当我国部分地区气温低于0C°时AED应用就受到限制。
最后,提升AED的整合性。美国心脏学会(AHA)曾发布的指南中,提及约有50%院外心脏骤停首发心律是心室颤动,而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首发心律表现为心室颤动的还不到3%,60%的患者表现为无脉电活动,并恶化为心电静止,说明院外心脏骤停中有心室静止、心电分离、心室纤颤三种类型,鉴于AED仅适用于心脏骤停心室纤颤一种类型,表明AED融入其他救命神器家族中的必要性,发挥其各自优势,打好救心的组合牌,尽显心肺复苏之“神力”。如何整合打好救心的组合牌,把控好时间差贯穿全过程甚为重要。从发现心脏骤停到拿AED的时间内,率先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技法;AED在胸前贴放电极片及判断时段内,适时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通过腹部提拉与按压改变使胸腹之间的膈肌上下移动,进而改变胸内外压力,达到循环与呼吸并举的心肺效应,亦弥补了胸外按压、AED不具有人工呼吸的功能,尤其当下新冠疫情院外出现心脏骤停,不宜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应用我国独创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2020科创中国50先导技术)正逢时。另外,客观认识AED在院外心脏骤停时可除颤的心律并不高,比如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高的美国城市西雅图,现场可除颤的心率也仅为25%,而心肺复苏普及率高达92%的日本,院前可除颤的心率只有7.5%,这对明确认知AED的整合性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总之,明确AED的适用性、把握AED的时效性、提升AED的整合性,是AED面对心脏骤停这一人命关天大事准确运用之要,让AED真正融入救命“神器”大家族中,团结一心共奏人类命运共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