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文化

    姚海滨:从拓片看秦商

    2023-4-27 09:54 西安日报

    核心提示: 明朝初期的“食盐开中”“茶马互市”政策,吸引了一批陕西富户把力田积累的粮食运往边境换取盐引、茶引,代替政府运输盐茶,从中获利,进而走上了商业之路。由此,叱咤风云的陕西商帮走上历史的舞台。

    e34ca9c9c5bdddeb918265d4d2f0b50f.jpeg

    明朝初期的“食盐开中”“茶马互市”政策,吸引了一批陕西富户把力田积累的粮食运往边境换取盐引、茶引,代替政府运输盐茶,从中获利,进而走上了商业之路。由此,叱咤风云的陕西商帮走上历史的舞台。

    陕西商帮从明初开始,直至清同治年间,都极为兴盛。这一时期的泾阳,是茯茶、皮货、兰烟等南北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出现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商贾富户。他们不亚于晋商的乔致庸、徽商的胡雪岩,只不过到了近代陕西商帮没落,这些陕西商人的故事被历史所湮没,不为人知罢了。最近,偶然看到一张《皇清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象周怡公暨元配王安人合葬墓志铭》的拓片,铭文谈及清代茯茶世家怡象周的经历,讲述了很多茯茶和茶商的情况,把我们带进乾隆年间辉煌的茶商时代。

    乾隆九年十月初四日,陕西泾阳石村里,在一户怡姓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这户怡姓人家的主人,叫怡容川。怡姓出自墨胎氏,虽然在泾阳人口不多,但却是名门望族。怡家世代治茶,开始的时候兴盛,中期又衰落。怡容川掌门时,茯茶生意逐步复兴。怡容川只有这个独子,非常喜爱,希望孩子长大能够有出息,所以给孩子起名廷模、字像周,期望孩子成为家庭的楷模,长大后能像周公一样有所作为,遂精心培养。怡象周慢慢长大了,个头高大,面貌丰腴,声音洪亮,和人谈论很有见识,待人诚恳不欺人,别人也不能欺骗他。

    怡象周十五岁时,就跟随茶帮到甘肃金城县(今碌曲县)进行贸易。他经常出入洮岷地区的氐羌少数民族地界,贩运泾阳茯茶,往往冒着雨雪冰霜,在大雾中穿行;牵着瘦弱的马匹,行走在漫无人烟的荒山中,备受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得到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e03b3002c66fdffa1290bc8672ae4be2.png

    乾隆辛巳,怡容川凭着在茶帮的威信,由群商举荐,官府委任总司兰茶榷政(泾阳茯茶在兰州的征税事务),怡象周辅助父亲处理事务。逐渐地,怡象周经营的泾阳茯茶达到800多引。按照当时的制度,引分大小,大引官商各分一半,小引官三商七,领取茶票的茶商揣度轻重向官府缴纳税收。怡象周由于在官府做事,能看准时机低买高卖,怡家的产业很快兴盛起来。

    怡象周二十岁时,怡容川责成儿子专门管理泾阳茯茶的茶务。当时,泾阳是两湖茶叶的汇集之地;茶叶运到泾阳后,筑制成砖再运往兰州。当时的茶叶市场,在泾阳县城东关一带,距离怡象周的家石村十里之遥。他上午早早去办公,晚上才回家,冬夏都不间断。需要和官府打交道的事,衡量利害、增减产量,多数人不好办理的麻烦事,他都能办得很好,得到官府和商家的信任。他对亲戚朋友重情重义,帮助、周济毫无怨言。和年长者共事,虽然有时见解不一,但他都注意听取意见;和人交往,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谋划。他身兼重任,尽力谋划茶务,有生之年一直孜孜奋斗。

    以上内容,都是《墓志铭》中的记述。从中能够看出,乾隆年间泾阳茯茶已经非常兴盛,仅怡象周一家承领的茶引就有800多引,即8万斤茶叶。清初,泾阳县城东关已经形成茶叶市场,建立了管理体系。清代以来,泾阳商人一直在引领西北茶业的发展。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有怡容川等多位泾阳商人总司兰茶榷政。怡象周从小到甘肃少数民族区域进行贸易,语言、环境、交通等各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他能够取得成功,固然离不开他的智慧、勇气、实力,当然也少不了自明代形成的陕西商帮“不怕困难,诚实不欺,把握时机,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这对当今秦商仍不乏借鉴意义。

    作者:姚海滨(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