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生余烬
2023-4-14 07:27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文/严奇(海南)
午后在楼下散步,女儿的一段疾呼打断我的思绪。
“爸爸,那辆小白车上的黑点是小猫走过的脚印吗?”
我观察片刻,答道:“不是,那是树叶的影子。”
女儿十分不解:“树叶的影子也会从树上飘下来吗?”
我肯定地告诉女儿:“是呀!因为你看到的是生命的余烬。”
楼下的自建停车场内,有一棵高山榕、一棵小叶榄和一棵盆架木。十数年前便栽下于此,现今绿叶成荫,已经成了小区内天然的停车棚。高山榕下停着一辆许久未动的小白车,厚厚一层灰尘之间,黑色的印迹层层叠叠相拥在前盖上,少见的景观随即引起了女儿的注意,便有了前述的对话。其形似榕叶,轮廓完整,能清晰地看到“叶脉”“叶柄”和“叶肉”。“叶尖”通通指向一侧,仿佛能看到风的轨迹。一片一片看杂乱无章,却互不侵扰,就像是谁脱下了高山榕的碎花裙披在小车身上一般,分外安静之下有一股别样的可爱感。
试想印迹从何如来?或许是过境的冬风将溶叶打下,飘于车前。在时光与空气的发酵中,经过浸润、蒸腾、挥发、干燥等等一系列变化,沉淀的叶细胞渐渐化作黑渍,一颗颗一粒粒紧紧贴合车漆,与白色融为一体。而后,南风袭来,将失重的朽叶带走,或被环卫工人拾去,或是化作春泥护根,最后的最后只留下片片残影相伴。虽然失去了生命,却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其实,眼界所及,同样印迹还有不少。小叶榄的树下是对门邻居的白货车。每逢春夏交替,不少榄仁便挣脱母枝,“咚”的一声跳上车顶。待邻居出发远行,小榄仁或因车速惯性失手滑落一旁,或是自觉扑倒卡在雨刮缝隙。当然,相较于前者,后者无疑是幸运的。毕竟,它可以跟随我们的邻居来一段长途旅行,去不同城市结识不同的花、不同的草,还有不同的果实,等干涸松瘪完全释放精力之后,再紧随大雨的冲刷扎根在远方的泥土里,孕育成新的大树。
我家的车也是白色的,停在盆架木下。每逢夏至,阳光的炙烤便将树冠晒得红彤彤的,一滴滴软化的树脂与花蕊同期坠下,有的划过前灯,于深夜的霓虹处留下一抹倩影;有的停在车窗,待日升日落透过车厢与孩子问好;还有的则摔在挡风玻璃上,绽放如金秋银桂一般的苍黄。当然,洗车小哥并不喜欢这样的黄色。每每将车开进洗车场,总免不了一阵惆怅。倘若盆架木能听到抱怨声,不知道是否会因为得到陌生人的关注而愧疚与欣喜呢?
后来听说,高山榕下那辆小白车的主人曾长期独自生活,年前因病去世,所以车就这么留了下来,成就叶的归处。记得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提出了死亡的三重境界。而第三重死亡即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们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我没见过那位车主,原先对他不曾有过记忆。不过,却因为这辆旧车,如今对他产生了几分印象。叶的“生命”或能由此长存片刻,人的“生命”也或能由此停留数年。
从鲜活的花蕊,到丰硕的果实,到枯黄的落叶,再到黑灰的树影。即便不能说话,不能写字,不能迈开前进的脚步,可生命的逝去也永远不会悄无声息。生命总会不自觉又尽其所能地释放能量,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影子,延续短暂的存在。树叶是这样,人也没什么不同。
原载于2023年4月14日《家庭周报》7版 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