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艺术

    内美之椽写河山——初论“狄家山水”

    2022-12-23 11:54 家庭周报

    核心提示: 关于山水画和诗词创作,狄少英先生认为“山水有一种灵气和自己的心灵沟通,山水间是灵气,到艺术家心中接收的就是灵感,我感觉这种山水的灵气和艺术家的心性是分不开的。

    文/山翁

    说狄少英先生为当今中国画坛人物画大家,是因为他的人物画成就广为人知。又说不尽然,是因为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书法、金石篆刻乃至诗词造诣之高鲜为人知,此中尤以山水画为最。这与狄少英先生内敛之性格不无关系!


    和许多知名画家一样,狄少英先生也出自名校、受授于名师,自己在美术界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应该有资格和大家一样坦然进入“技法茧房”,来他个“一招鲜吃遍天”了。可是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忆丹青丰碑中的先贤,静观翰墨英杰中的同行,又有谁不想“更上一层楼”,如白石翁一样“衰年变法”呢?他扪心自问:“我的丹青画艺,就止于此了吗?重复自我有意义吗?”就这样,他无数次地拿起画笔而无心作画,一次次地追问,一次次地求索!

    恰是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艺术成就,他在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上苦苦追寻孜孜以求。回想自己的艺术之路,就中国笔墨的深度而言,他多年以来一直注重技法的表现力和准确度,一切专业院校的技法和手段对他而言手到擒来,“舍我其谁”的自信还是有的。“可是技法不是中国画的全部”,怎么才能够冲破自己固有的作品模式藩篱?特别是找到古意中之新奇,新奇中之自我?自我中之气运,气运中之灵动?这个命题犹如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峰,横亘在他的面前!思索先贤之法,令他痛苦至极!他无法感受到作品中“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再由生到熟”的那种涅槃重生般流畅诗意的生命跳跃?他完全明白这显然已经不是技法可以解决的问题了!他决定减少作品的创作数量和过多的社会活动,静下来读书。他提笔写下七律《修身》一首:

    微身伏案几寒霜,黄卷青灯夜未央。

    陋室经年衣带缓,素心寻梦画屏张。

    诗裁风月蕴娴雅,书写烟霞和乐章。

    淡泊功名超物外,天真愚朴共清狂。

    至此,他便一头扎下去,向先贤求答案,向奇峰要草稿。他终于抓住了“书画同源”和“师造化”的两柄开山利剑!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曰,“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狄少英先生与从古至今很多文人画家一样,一幅画完成后,落款时常常用“写”这个字。他突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天天讲而笔未至且无感,他顿悟觉察——这不仅仅在表明写意,也是创作过程中对书法用笔,“书写性”的阐释。从彼时起,他下定决心,从头再来苦练书法长达十年!

    在当今中国美术界“书画同源”似乎已经成为每个书画家耳熟能详的画论,有人开玩笑地说他“能言者未必能行”。十年后,狄少英先生做到了“能言亦能行且至之”。也有人说“出名要趁早,得利早入袋”,狄少英乃愚公乎?哪有时间写字,好好画画得了!但,事实证明他是具有前瞻性的大智慧,具有心到笔至,墨到意彰的“写”成能力。

    “自古就讲‘书画同源’,字面上都认知,但是能深入到灵感深处就不容易了,大部分艺术家都认为在书法上用功夫太多会影响画画。似乎画画才是正事,而书法可松懈。实则不然,任何艺术的造型都离不开线,而线的力量正是来源于书法,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彩陶图文,一直到古代绘画都是线的艺术。所以要想画好中国画就必须有很深的书法造诣。这样用书法的笔法去画画,你就会感到下笔游刃有余。不拘泥,不迟涩。”面对采访,狄少英先生说。

    随着几十年书画创作心得和名利沉浮的感悟,狄少英先生不去在“异源同流”还是“同源异流”的“笔墨关司”中耗费精力,终于十年磨一剑,“书画同源”的要旨打开其从人文唯美到大化自然的通道艺境。他将科班系统化技巧训练,及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临帖、楷隶入手重习书法的效果,再与读书、写诗、金石制印相得益彰,用中华翰墨文化的优秀传统内质,重塑艺术创作的自我、忘我、无我的“狄家山水”新境界!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师造化”的第二步,走出画斋向大自然求灵感。

    阳春辉万物,淑气漫青川。

    千壑桃花雨,一溪杨柳烟。

    鸟鸣迷翠幄,鱼戏皱清涟。

    举步穿幽径,曲歌尧舜天。

    狄少英先生的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他信笔写了这首《游春》五律。

    关于山水画和诗词创作,狄少英先生认为“山水有一种灵气和自己的心灵沟通,山水间是灵气,到艺术家心中接收的就是灵感,我感觉这种山水的灵气和艺术家的心性是分不开的,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美有吸收的能力。不能视而不见,看见任何景物无动于衷。为什么写诗?写诗就是情感外化所至,更逼着你对事物景物作细心的观察。就是吸纳人文和山水的精灵之气,否则无法成诗成词。只有这样,不管画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出来的画就会有一种诗意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就能打动观赏者,就有一种内在的灵动生机。”就此,狄少英先生充分将诗词的书卷气质,书法、花鸟、人物画的丰富表达、金石的笔力转化,通过文化高度的涅槃生发,呈现在“狄家山水”画面中的气象格局里。叹为观止。“内美”与“自然之性”跃然纸上!

    从狄少英先生的山水代表作《家在山水间》《山里人家》《云起山更幽》《阳春烟景》中,可以看到笔墨线条流畅和力透纸背相互结合,将人工化的自然与自然造化的本然综合表达,将至情至性传达到观赏运用得恰到好处,又有近处一树一石的远近现实。似乎观者可以拾级而上“作画中人”了!客观与主观,远观与近赏在同频共振中,传递“狄家山水”之“气”充盈且绵长的生命力。

    在山水画创作之始至今,狄少英先生将一种自然之性的本然状态之美,唯其不易地通过“格物致知”的“化”,成就了劈开山峰的第二把利剑。从而“师造化”即成为“狄家山水”阶段性成果的名词和未来艺术求索之路的动词,与其同行同在。

    观“狄家山水”有别具一格的新意之感!这种新,不是用西画改良中国画的新意,也不是在技法上“喷水”“喷墨”困兽犹斗般无奈涂鸦的所谓新意,而是将感性线条和多姿斑斓的色彩,通过笔墨融通文脉之中,汇聚山水灵气呈现在丹青之上的新意与遐思。《太行雄姿》《吕凉山色》《板山之春》《物华金山》《阳春烟景》中便有此境界。

    狄少英先生用两把利剑劈开了禁锢他灵感的无形山峰,成就了他山水画的“内美”和“新意”的“似与不似”的崇山峻岭。《富春山图》题跋中写道:“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仰望先贤佳作,狄少英先生感慨良多,唯有攀登,方不负丹青,不负自己,更不负凌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