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峰作品」石桥——《故乡的原风景》之一
2022-9-30 10:06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现在的石桥又热闹了,风光了,尽管热闹和风光的缘由变了,性质变了,但它还是它,它永远是它,就像生活在汶河两岸的农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本份,敦厚朴拙,宠辱不惊。
文/岩峰 图/岱岳疏影
明石桥就在我们村东北方向,当地人简称“石桥”,抄近路过去也就二、三百米。在下游尚未建成省道、国道、高速公路之前,它是沟通汶河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
在我出生前约五十年,津浦(京沪)铁路汶河大桥在石桥下游也就是我们村西北侧建成并通车,但这丝毫没有缓解石桥的交通压力,因为车马行人到两岸去还是要过古桥、走老路;铁路大桥对绝大部分当地人而言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文革中期,村小学还设在石桥南端的华佗庙,庙西那条穿村而过的宽路就是“官道”,往南直达磁窑、曲阜,往北不远就是石桥,过去石桥就是古镇汶口。不算这边的引桥,石桥共六十五孔,全长二百余米,桥面由三百六十块大型石条组成,石条与石条之间,都由大铁锔固定,据说是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板桥,也是山东境内现存最长的古石桥。
因为“官道”时有牛车、马车甚至卡车经过,行人更是络绎不绝,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允许同学们在此观望和逗留的,更不允许同学们到北面石桥上玩耍。不过,放了学或者放了假老师就没心管、也管不了了,只要不是夏秋两季发大水,同学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坐在桥墩上看热闹或钓鱼。
如果对岸汶口镇逢集,石桥上来往的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中段“哑巴桥子”两边还有偷着卖油条、大饼和死猪肉的。桥头两端也很热闹,赶集上店的人往往要在就近的平地或岩石上歇歇脚,或买一碗茶水,把刚买的油条或烧饼吃掉,补充体力。吃死猪肉的大都是没出息的,常常被过往行人笑话;不过由于料大,那味道还是挺馋人的。
偶有三两小偷参差期间,不过他们鲜有得手,因为那时候几乎人人都是穷光蛋,手里有几张毛票也格外当心。我们村就有一个业余小偷,平时在生产队干活,逢集就到汶口或石桥上伺机而动。我发现他好像从来就没有得手过,整日里灰头土脸,破衣烂衫;我甚至怀疑他就是借“小偷”之名来提高自己的人气或者说威望。如今这个人早已归西,没有家眷,也就不存在后顾之忧。
我姑家在汶口,成年后我还在汶口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和石桥“亲密接触”的机会难以计数。不过,那时它在我眼里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和走汶河两岸的土路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被人践踏和碾压不正是它份内的事吗?既然是份内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功劳可言,我们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感激它。
后来,石桥下游相继建起了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除了两岸附近村镇的人赶集上店、走亲串友光顾它之外,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彻底被“外地人”遗忘了,或者说抛弃了,过去的热闹,过去风光,仿佛一去不复返了。此刻的石桥依然静卧在汶河两岸,泰然自若,无声无息。过去,它不需要别人感激,此时,它也用不着别人安慰。
离开故土三十余载了,期间也回去过许多次,但因为不再路过石桥,又因为觉得它实在太普通、太熟悉了,并没有专门去看过它。几年前听说它成了旅游景点,每逢周末或假期,石桥上挤满了看风景的人。既然是到那里“看风景”,更多的自然是慕名而去的“外地人”。如此看来,现在的石桥又热闹了,风光了,尽管热闹和风光的缘由变了,性质变了,但它还是它,它永远是它,就像生活在汶河两岸的农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本份,敦厚朴拙,宠辱不惊。
突然想去石桥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