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代理维权”的“糖果外衣”
2022-9-14 08:45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淄博新闻网讯 (全媒体记者李群)因疫情反复经营困难,淄川区身负8万元债务的陈先生在视频网站中看到“高级金融规划师”的宣传,宣称可协助处理借款人退息退保业务,如不成功则可全额退款。在陈先生支付了5000元费用后,对方让陈先生自行与贷款机构协商,当陈先生想要退款时,却被对方直接拉黑。
记者昨日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近期,许多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打着“代理维权”的旗号行骗,不少借款人逾期后轻信不法分子支付代理费导致上当受骗,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应深入了解并有效甄别“代理维权”骗局。
为遏制非法“代理维权”乱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健康稳定的金融秩序,近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代理维权风险 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告》。
近年来,一些不法组织或个人利用网购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媒体形式以“代理退保维权”“专业反催收联盟”“征信修复”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通过捏造或歪曲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向有关部门恶意投诉或举报,并非法获利。此类行为挤占正常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扰乱正常金融市场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非法“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往往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咨询费”,或诱导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等,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遭遇诈骗陷阱。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严重危害了消费者财产安全。
同时,非法“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一般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银行账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存在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被买卖等风险,甚至骗取消费者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存在账户被盗刷或非法转账的风险。
消费者应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切勿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等虚假承诺,不要实施或参与实施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捏造歪曲事实、伪造或以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等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内容,详细阅读相关合同文本,谨慎签字确认。使用信用卡或贷款类产品应考虑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购买保险产品要符合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应匹配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消费者应当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征信异议申请、融资成本、抵押、担保、保险责任、现金价值等金融概念,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