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央视记者 于茜:中秋节的月饼你喜欢吃什么馅儿的?是莲蓉蛋黄还是青丝玫瑰?在古籍里其实有大量关于中秋节吃食的记载。我们今天来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看看,古代人过中秋吃什么,怎么吃。
“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象征团圆的月饼其实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刘波:南宋后期有两部书,出现了月饼这个词。宋朝末年《梦粱录》有一节,记载了月饼,但它这个月饼是蒸着吃的,和这个包子、馒头这些东西分在同一类里头。明朝开始,我们现在讲这种意义上的月饼才真正形成并且流行。在《宛署杂记》里就记到了当时市面上比较讲究的月饼以果为馅,馅儿是干果或者果脯这一类的东西。它还记了当时好的月饼可以有几百个钱一个,可见月饼在明朝就开始有一部分走高端、豪华的路线。
唐朝的“八月十五”已经是一个成熟节日了,但是中秋节真正意义上的时令食品月饼从明朝开始才真正流行,在唐到明之间,古人是吃什么过节呢?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刘波:陶谷的《清异录》里面,有一门叫作馔馐门,记载了在北宋的汴梁,有一些店铺中秋节的时候卖的就是玩月羹。根据一些烹饪世家的研究,玩月羹用藕粉和桂圆、莲子等东西一起烹饪熬制成的。在这个团圆节,吃甜食也是很应景的。
清代《北京风俗志》中记载:北京地区中秋吃石榴,团圆多福;清代《潮州府志》记载,中秋潮汕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清《顺德县志》记载广东地区:八月望日,去邪气晦气;桂花鸭、菱角、柚子、南瓜、藕,螃蟹……这些寓意美好、应和节令的食材,也是古人们中秋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甘之如饴品秋月 节日滋味书中来
古籍把百姓对团圆和美的期待写在记忆里,而在全国各地,中国节令食品把家的滋味写在了味蕾里。这些被记载在书中的味道,如今依然被大家钟爱。
辽宁省民俗学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 崔健:用蛋清作为一道工序,把杂质去掉提纯,这就是提浆月饼,是老式月饼的源头。自来红在古籍的记载当中属于翻毛月饼的一种,为什么偏要买自来红呢?自来红是用植物油做的,而自来白是用动物油做的,这个用植物油做的用来祭祀就比较方便。
在嘉峪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家正在热火朝天的制作着锅盔,揉面、压花、烧坑,馕坑中烧制30分钟。黄澄澄的锅盔就出锅了。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静宁州回、汉人民以加工、经销锅盔为生”,锅盔慢慢成为地域流行的吃食。
甘肃嘉峪关市文殊镇塔湾村副主任 邓玉红:又到一年中秋节了,我们吃葫芦锅盔,里面要加白糖、葫芦,还有油,我们是传统的馕坑烧制,烟草味能勾起我们童年的回忆。
每逢中秋,嘉峪关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烧锅盔”,寄托幸福吉祥、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
古籍中“中秋”的酒食雅宴
中秋遗梦里,美食尽书中。其实,古代的中秋饮食充满着活色生香的生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