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家庭周报》7月29日百花园推荐 II 潘世远诗歌专辑
2022-7-29 05:43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夜的沉思
喜光的人,也不惧黑夜
二十四小时的翻转
白天和黑夜成了对等的八卦图
月亮和太阳是他们的使者
也是他们终身的粉丝
日光是暖的,月光是冷的
唯独人心是常温的
冷却了的是身体死亡和灵魂出窍
没有日出,就没有日落
天上每片云彩,折射出的斑斓
不是梦幻,也不是神来之笔
或许是梵高的点彩,激荡了几个世纪
神与人的分辨,其实没有严格的划分
活着是人,死了是神
鬼的传说,是人的另一种化身
月亮在夜晚出现,照亮了
走夜路的行人,却不能温暖那一片天空
寒凉和冷汗,让路人胆寒
恐惧的故事,在惊慌后
总是一个个的在脑海浮现
《西游记》里的妖魔和《聊斋》里的鬼怪
侵蚀每根思维神经,似乎这个世界
吓得你不敢触碰,让你无法辨认
黑白的色彩关系
北斗星的方阵,永远不会改变
宇宙大爆炸,或地球的消亡
没有了人类,何须还要它参照物
满天的星辰,与每个人对应
人类少了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
这奇怪的传说,别吓着人
人走了就走了,陨落的星星跟此毫无关联
能联系的早已联系,无关的东西只是想象
不要把想象当做真实
没有想象就没有未来
这种胡扯有几分道理?
在是与不是之间,如何选择
成了一种定性,分辨是非
有时真的很难
就像梦中的真实,和醒来的虚假
人总会有失落,失落感油然而生
是每个悲剧和喜剧交接
爱恨情仇,掌控着每个人的人生
哪一种成分多了,你就是哪一种人生
月光照着,夜色不变
变幻的是阴晴圆缺
变化的是昼夜交替
露珠,在每个夜晚降临
在每个清晨流着闪光的泪
又在阳光下消耗着体能
不得不悄然离去,消失的无影无踪
世间万物,总是在看见与看不见之中
多一些留心,少一些盲目
人,活在爱与被爱当中
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
这世界的美丽,让你活的是一份心境
黑格尔的唯心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在一起碰撞,产生的火光
让哲学的领域变得更加精彩
在人们认知的世界里四面开花
思想境地的扑朔迷离
把人类社会推向多元化发展
谁也搞不懂归宿的终点
未来的日子,谁也无法预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形成不同样的风景
年月日的累积,是历史沉积的故事
树青了又枯,枯了又青
反复着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暗淡了过去,明亮了未来
总走不出一次次的轮回
看不见的因果,却无形的存在
变天了,逆天了……
膨胀的内心世界,容不下一点变异的思想
其实人真的该,重新认识自己
离开固有生活,过上流浪街头,体验真实
于简简单单走过真真切切的一生
时光不老
春光明亮
照亮了一首首诗行
忙碌了一生
只为祖国富强
伟大的时代
造就了新时代的栋梁
工业园区的建设
带动了无数人的就业
使我们从农业大国迈向工业大国
夏日的光芒
让万物快速生长
蓝蓝的天空,绿色的大地
伟大的祖国重视环保
天然的氧吧,让美丽的世界
如海潮一浪高似一浪
美好的时光
伴随着中华儿女走向辉煌
秋季真爽
把大地变成了金黄
收获的季节
每寸土地都不会野荒
开垦时的艰辛,收获时的狂欢
自贸区的开放,进出口的发达
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冬天的一声巨响
让整个世界慌忙
中国的模式,中国的成功
让西方列强惊慌
原来,真正的强大就在东方
高铁的密集,如蜘蛛织网
城市的地铁,如水网暗流
一幅美丽的画卷,深藏着看不见的秘密
高楼林立,在华夏的每个地方
一年四季,夜晚辉煌
密密麻麻的灯光,如白昼明亮
川流不息的车辆,如流动的星光
春播夏忙,秋收冬藏
实践着伟大的梦想
事业的美满
爱情的甜蜜
让时光不老
让明天变得更好
让人生境界变得更高
桂花情缘
八月的时光,在每个不老的年轮上
刻下了美丽的文笔,清凉舒爽
三百六十五天的一个轮回
我把梦寄托在每年的这个季节
西湖边的桂花,散发出沁人的清香
这是很多年前的美丽芬芳
存在心里,犹如眼前
那是我上大学的年代
也是我热恋之时
情感初发如钱江潮水
爱意绵绵似西湖秋波
我陶醉在两个人的世界
又容于秋雨缠绵的季节
绵绵细雨滋润了我的心田
激情如滔滔不绝的钱塘江潮
冲击着心海之岸
美丽的夜晚,闪烁着爱情的火焰
西湖岸边的路灯,彻夜明亮
苏堤上一对对情侣的拥抱
成了这夜晚,美丽的风景
太子湾公园如太子沉睡
南宋的昏暗,君臣的沉迷
歌女不知亡国恨的时代已去
西湖迷人,也迷人心窍
长夜不眠,守候着爱情的夜晚
只为那一份美丽的甜蜜
爱情如蜜,享受在八月的桂花香里
心潮涌动,涌动在桂花盛开之季
涌动在钱江两岸,如潮冲堤
美丽的梦想在春天展开
爱情的果实在秋天收获
我把桂花移栽,移栽到爱情的土壤
让它在心田成长,长出四季芬芳
飘香于千里之外
散发在人间每个角落
世间真爱,如此执著
柳浪闻莺竖耳听
花港观鱼脚步轻
一番惬意,游船荡漾在西湖的水里
学子的心,荡漾在爱情的湖面
秋夜很美,秋月很圆
我站在玉皇山上感慨万千
感慨美丽的时光,在脚下流失
感慨人生的旅途如此短暂
过去的情怀消失在茫茫人海
红楼说梦
红学的研究
如深海里探宝
可燃冰的浮出
改变了这个世界
新的能源
辉煌了一个时代
浪荡不羁的公子哥贾宝玉
与林黛玉题帕定情
却与薛宝钗结了婚
还暗地挑逗丫鬟女佣
人们却对他歌咏称赞
贾宝玉追求自由
是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也是一颗多情的种子
飘飘洒洒满天飞
女尊男卑
构筑了他的新思想
无论富可敌国的江宁织造
还是政治靠山的皇妃元春
后世资质平庸
是大厦倒塌的根源
在家道衰败中
出现了回光返照
尽管僵而不死
最终都将烟消火灭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
揭示了封建王朝必将走向没落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以及内容描述
也体现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的萌生
封建社会制度将被彻底否定
《红楼梦》是冲破封建的标枪
它打破陈旧焕然一新
是燃烧着的熊熊烈火
是为下一个时代到来的最好献礼
南京
长江的南岸,一座久远的古城
展现出不老的生命和年轻的面貌
秦淮河把她分割东西两半
一点不影响她的美姿
这就是古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联合国授予的文化古都,也是当今的文明城市……
众多的皇冠戴在头上
美丽的光环,在城市的上空散发着闪亮的光芒
看花了天神,迷醉了仙女
他们要下凡一看真相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镶嵌
洋房与新风格的辉映
高层与底层的错落有致
大树的分布,小草的铺垫
紫金山的绿色葱郁
中山陵的巍峨庄严
成了现实版的人间仙境
她不仅是文化旅游的景观城市
更是一种对世界开方的专属窗口
国际的商贸流通,国内的经济发展
与她密切相关,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南京长江大桥
她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
国内第一座大桥
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最好写照
曾经是祖国的骄傲
也是南京人守护的法宝
南京的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全面打造,热度不减
江宁的工业园区火了
江北经济开发国际贸易专属区火了
各区创业都火了
整体的提升,让南京不得不火
成了新时代的新热点
成就了划时代的大杰作
滚滚长江看栖霞
距长江南岸不远的地方,
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传颂着,
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名称,
随着滔滔江水流向大海飘向世界,
——你就是栖霞。
在旭日东升的江面上,
看到了你美丽的倒影,
在晚霞夕照的天空中,
把你染成了一片彩云。
栖霞,美丽的栖霞,
你像一面不倒的旗帜屹立在东方,
屹立在长江南岸,
屹立在六朝古都南京的东大门。
站在栖霞山上俯瞰风景,
栖霞寺的钟声穿透了千年万年,
栖霞寺的鼓声震动大江南北天地之间,
栖霞古刹不因战火燃烧,
也不因世间变幻莫测,
依然铮铮铁骨傲视苍穹。
美丽的栖霞与日月辉映,
栖霞山与滚滚长江静动相宜,
山连水来水连山,
山山水水永相依,
成了定格人间的一幅连接时光的千年画卷,
欣赏不尽历史的彩云。
世纪风吹过了一代又一代,
长江水拍打着一浪推一浪。
再来看栖霞美景旧貌换新颜,
高楼林立造型各异,
道路纵横交错有致,
花草树木井然有序,
人为管理锦上添花。
栖霞,
昨日的栖霞是蒸蒸日上;
栖霞,
今日的栖霞大放异彩;
栖霞,
未来的栖霞更加美丽。
过去的栖霞是不老的童话,
现在的栖霞已是辉煌成就的实话,
将来的栖霞必将成为传颂的神话。
乡村往事八百桥
长江的北岸,
一个叫八百桥的地方,
是我的家乡。
2014年青奥会水上项目就设在这里,
距八百桥四公里的金牛湖风景区,
成了那场比赛的主赛区。
参观的人不计其数,
人山人海,
拥挤得水泄不通。
那一场比赛,
让金牛湖走上了世界,
响彻了宇宙。
也因那一次比赛,
才有了S8号线地铁的建造。
S8号线的应运而生,
改变了金牛湖的命运,
也改变了八百桥的命运。
金牛湖地铁站是S8号线的底站,
八百桥站就是金牛湖的前一站。
八百桥,
是八百桥人的桥,
也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桥。
八百桥始于唐开元年间,
从历史上一路走来,
历史抛弃过她,
她却没有抛弃历史。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八百桥被多次撤毁重建,
以新的面目展示给世人。
八百桥,
横跨了八百大河,
八百大河是八百桥人的母亲河,
八百大河养育了八百桥人,
八百桥人自古以来生活在这条河上,
八百桥、八百大河与八百桥人息息相关。
八百桥,
在人们的记忆中,
是不变的彩虹,
她见证了古往今来。
烟波云雨金牛湖
为了追寻旷古的记忆,在
金牛湖的大堤上,冒雨前行
野旷天低处,云雨撒下来
猛力抽打一湖水,随风直摇万年船
摆渡人被一场革新,推翻了
千古渡口,丢掉了几代人的旧梦
曾经的传说,消失在
字里行间,却在人们
口中说出了,一场地壳运动
顶起了金牛山,却
压弯了禹王河
一段历史,一段艰辛
翻了无数个跟头之后,摇身一变
惊动了嫦娥,投影湖面日月沉
仙人洞里,后羿
剑拔弩张,却不敢
射下最后的太阳,或许
世界末日,真的
就在他一念之差?
每个伟大的预言背后,或许
精心打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潘世远·国画《峨嵋寻古》
潘世远(笔名八百山人),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南京六合,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和创作,范围包括写作、书画和雕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