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一定安全吗?
2024-12-11 14:11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安全驾驶,驾驶安全永放心中。不正确的使用也会造成安全气囊“不安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有些为了追求美观,将方向盘加入一些装饰,而这些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一旦安全气囊弹出,其冲击力所造成的损伤不容小觑。
汽车已经成为大家最常用的代步工具,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被视为生命的保护装置,但是有了安全气囊,一定就安全了吗?这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们对气囊所致疾病及正确使用有更深入了解。
2023年4月23日,一名27岁男性驾驶员,在高速路上发生事故,安全气囊弹出被救出送医,患者意识模糊、烦躁、血压低、心率快、无尿、酸中毒、乳酸高,常规抗休克纠正酸中毒效果欠佳,经创伤绿色通道完善CT、床旁超声检查,发现肋骨骨折,心包大量积血等损伤,急诊抢救室医生立即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术,一“针”穿心,随着150ml暗红色血液引流出来,患者逐渐转危为安,半小时内,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很快纠正,淡黄色尿液哗哗到了集尿袋中,经过后续积极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
▲医生正在进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
▲患者转出EICU前和医务人员合影
这位患者是不幸的,交通事故生命危在旦夕,他又是幸运的,通过我国加强五大中心建设,尤其是创伤中心建设,通过医务人员紧急高效的救治,短短两周就回归正常生活。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在发生事故碰撞中使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将死亡率降低25%-30%[1],但在错误使用时,如不与安全带配合使用,也能由于安全气囊的快速展开以及与个体接触过程中引发新的损伤,此种损伤称为“气囊损伤”[2]。有数据表明安全气囊以6L/s的速度充气时产生的速度为157.7-339.6 公里/小时,可造成颜面部擦挫伤、颅面骨骨折、眼球损伤、颈椎骨折、肋骨骨折、肺损伤、大动脉损伤、心瓣膜损伤、心脏破裂、心包填塞甚至心脏骤停[1, 3-5]。如果胸部严重创伤出现心脏骤停,我们又如何救治呢,王立祥教授提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通过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改变胸腹内外压力,发挥“腹泵”机制,建立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6],不仅在胸部创伤心脏骤停中挽救患者生命,还在提高心搏骤停患者ROSC(心脏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8天存活率方面具有积极影响[7]。
安全驾驶,驾驶安全永放心中。不正确的使用也会造成安全气囊“不安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有些为了追求美观,将方向盘加入一些装饰,而这些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一旦安全气囊弹出,其冲击力所造成的损伤不容小觑。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儿童在车内的安全,安全气囊致死的事件中60.0%的儿童没有系安全带,17.5%不当束缚,16.9%坐在成人腿上,轻度至中度碰撞安全气囊足以造成儿童处于危险之中[8],儿童乘车需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安全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大到国家、社会,小至家庭、个人,日常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安全防护,平安到家!
主要参考文献:
[1]KHOUZAM R N, AL-MAWED S, FARAH V, et al. Next-generation airbag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negative outcomes due to thoracic injury [J]. Can J Cardiol, 2014, 30(4): 396-404.
[2]刘子建, 黄天泽, 张建华, et al. 安全气囊对汽车乘员碰撞损伤防护的研究 [J]. 机械工程学报, 2001, 37(5): 12-7.
[3]崔丽娟, 易旭夫, 陈晓刚, et al. 汽车安全气囊所致损伤 [J]. 证据科学, 2007, (5): 234-7.
[4]唐豪, 熊洁, 赵丹妮. 汽车安全气囊致眼外伤临床分析 [J]. 创伤外科杂志, 2007, (06): 515-7.
[5]SINNAYYA D, KRISHNAN A, RAHMAN W M, et al. Penetrating orbital injury caused by automobile airbag cover [J]. Clin Exp Optom, 2024, 107(7): 768-71.
[6]王立祥, 刘中民.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J].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2, 9(03): 71-6.
[7]刘宝齐, 刘纪敏.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 24(17): 12-4+21.
[8]VIANO D C. History of airbag safety benefits and risks [J]. Traffic Inj Prev, 2024, 25(3): 268-87.
作者:付黎明、杨牧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审校:孙同文、王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