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解除痛经
2024-10-21 09:55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一、疾病简介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急症,尤其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痛经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坠胀,或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倒,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典型的痛经常发生在经行前1-2天,常于行径第1天达高峰,疼痛多呈阵发性、痉挛性,亦可呈持续性,或呈胀痛或下坠感,并且疼痛可延伸至腰骶部、肛门、阴道及大腿内侧。疼痛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恶心呕吐,甚至站立不稳、晕倒等表现。也有部分于经净1-2天出现腹痛,伴或不伴腰骶酸痛。
症状特点
痛经90%以上为原发性痛经,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主要与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常因生活起居不调、贪凉饮冷等诱发或加重;少部分痛经为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由于经前或经期异位内膜剥脱而无法排出等引起疼痛。
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减轻或消除痛经。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减缓疼痛;平时辩证求因而治本;标本急缓,主次有序地分阶段调治。
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痛经发作期,针灸治疗后仍不能改善,应配合内科治疗)
(一)指针按揉
【选用穴位】:三阴交、地机、合谷、十七椎、次髎
【穴位定位】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缘后际。
地机: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的交点(即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面缘后际。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十七椎:奇穴,在腰区,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次髎: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操作步骤
选择对应穴位区域,拇指指腹端按压或弯曲拇指或食指、以指节顶按,作环形平揉,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以穴位为中心,作一小圆形转动,按压操作时,以指腹端力往下渗透为有效,不要使手指与皮肤产生摩擦。手指每揉一圈为1次,每穴按30-60遍,中等强度或强刺激。
(二)艾灸治疗
【选用穴位】关元、三阴交、神阙、中极、气海、子宫
【穴位定位】
神阙: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
子宫:奇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关元、中极、气海定位同上文;
器具准备:艾条、医用纱布、打火机
操作步骤
(1)将鲜生姜薄片中间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于相应穴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可更换艾炷,一般灸3-6炷,以皮肤起红晕而不起疱为度;
(2)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相应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度,一般每穴灸5-10分钟左右;
(3)神阙灸仅用于神阙穴,将纯净精制食盐填敷于脐中,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稍感灼痛,及时更换艾炷。
(三)耳穴疗法
【选用穴位】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肾、肝。
器具准备: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等,碘酒、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操作步骤
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耳穴处(单耳),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即可。
药物治疗
(一)常用中成药
中成药防治痛经有疗效满意,服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的特点。
1、元胡止痛片
【用法】痛经发作时每次口服3片,3次/日。
【简介】元胡止痛滴丸由延胡索、白芷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2、散结镇痛胶囊
【用法】痛经发作时每次口服3粒,3次/日。
【简介】散结镇痛胶囊由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等组成,具有活血行气,化瘀止痛的功效。
调经活血胶囊
【用法】痛经发作时每次口服3-4粒,3-4次/日。
【简介】调经活血胶囊由当归、丹参、泽兰、川芎、延胡索、香附、乌药、菟丝子、鸡血藤、熟地黄、赤芍、红花、白术、木香、吴茱萸等组成,具有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桂枝茯苓胶囊
【用法】痛经发作时每次口服3粒,3次/日。
【简介】桂枝茯苓胶囊由桂枝、茯苓、桃仁、白芍、牡丹皮等组成,具有活血止痛,消癥散结的功效。
定坤丹
【用法】痛经发作时每次口服半丸,2次/日。
【简介】定坤丹由人参、白术、茯苓、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枸杞子、阿胶、鹿角霜、鹿茸、肉桂、香附、延胡素、柴胡、乌药、茺蔚子、西红花、三七、鸡血藤、红花、益母草、五灵脂、细辛、干姜、砂仁、黄芩、杜仲、牛膝、甘草、蜂蜜等组成,具有益气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少腹逐瘀胶囊
【用法】痛经发作时每次口服3粒,3次/日。
【简介】少腹逐瘀胶囊由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蒲黄、肉桂、赤芍等组成,具有活血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二)常用西药
双氯芬酸钠栓剂
【用法】每次50mg,肛门给药,每日1-2次。双氯芬酸钠栓剂经直肠给药吸收快、安全,约30分钟-2小时达到高峰。
【简介】双氯芬酸钠栓剂是治疗原发性痛经便捷有效、相对安全的药物之一,药物经直肠吸收,起效迅速。双氯芬酸钠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头晕、眩晕、消化道出血或消化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肝损害等。禁用于阿司匹林哮喘、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胃肠道出血或穿孔、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重度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和已知对双氯芬酸钠过敏的患者。
布洛芬
【用法】200~400mg/次,每日3~4次。
【简介】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不良反应较轻,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胃肠胀气、胃烧灼感等胃肠道不适,但易于耐受。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及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预防:痛经应重视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顾虑可缓解疼痛。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帮助。
2、调护:发作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多饮温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酸冷食物;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小腹,或痛经贴贴于小腹以减轻疼痛。
3、操作事项
指针按揉
(1)施术者注意手的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指甲宜常剪,以免切伤病人皮肤。
(2)指力的轻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以免病人产生不适或晕针;对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施术时指力不可过重。
(3)指针的施术时间以1~3分钟为标准,亦可根据病情增减。
(4)急性传染病、皮肤病、肿瘤以及腹痛拒按的患者,不宜使用指针。
(5)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时,不宜用指针。
艾灸治疗
(1)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
(2)对于体弱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3)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而烫伤皮肤或衣物。
耳穴疗法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易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