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家庭周报 » 康养

    治未病:养阳气扶正气当是攻克新冠肺炎的关键

    2022-5-11 19:15 家庭周报

    核心提示: 霍永芳,主任医师,系上海中医文献馆名老中医。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中心主任、理疗科主任,系中国针灸耳穴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理事、上海市耳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根据官方报道,截至2022年5月6日,新冠病毒已经造成全世界累计5.14亿人感染确诊,而国内也累计确诊78万余人;而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已累计确诊6万余人,死亡522人,无症状感染者更是超过50万人。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次疫情中,无症状感染成了这次发病的新的动向,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感染了病毒暂时还没有症状,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症状发病,这是第一类无症状感染者,这个好控制,发病后容易被发现。第二类,也是最危险的隐性感染者,这部分人免疫力相对较强,感染病毒后没有症状,自己也不知道,一般通过自身的免疫力痊愈,只有在通过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时才会被发现,就叫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对疫情的扩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常在无意识中通过社交生活密切接触后传染给别人,导致别人发病,所以这也是此次疫情大爆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大家知道病毒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病毒不是我们常规所理解的生命,它没有细胞也没有细胞核,必须依靠宿主——动物或者是人体来复制和繁殖,所以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界中不容易存活太长时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病毒的结构是单链RNA,是一层蛋白质包裹的遗传的物质。所以早期预防和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曾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精辟论述了身体有病才治疗,都是低层次的医术,高层次的医术是治疗情志、心因性的疾病,预防身体上的病,而疏通,调节气血才是治疗末病之病的重要方法?对于那些密接或者次密接的人群,对于那些无症状感染的潜伏期,和隐性感染者,必须先行一步,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未病也是病,是需要治疗的。在这次上海抗疫工作中,张伯礼院士指出:在中医眼中,无症状患者不是没有症状而是有症状的,往往全身疲乏无力,食纳不馨,舌苔厚腻等症状均有存在,作为一个中医就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先行一步,气机的逆乱脏腑功能的受损均会招来大病。

    目前在中医界取得的共识是,这次病毒疫情是一种“湿”毒,不论是寒湿或是湿热只要身体里湿气重,都是病毒易感人群,全国各地的中药预防方案均用到了“除湿”的思路,换句话说除湿就等于在预防病毒!“除湿”走到了新冠的后防疫时代!

    张伯礼院士认为:新冠病毒是湿毒疫,湿为核心,除湿即除疫,无论德尔塔还是奥米克戎等新冠变异株,万变不离其宗。在南京的确诊病例大部分患者都打过疫苗,在美国加州的一个新冠疫情暴发事件中突破感染的比例更高,在469名确诊病例中,74%是打过疫苗的。为什么新冠病毒如此难治?那是因为治病要治根,人在天地,宇宙之间,离不开整体的观念,湿气大行于天地之间,而病毒又乐此不疲,乐享其成,在这舒适的环境中,湿浊之邪不除,那么疫毒也就不会消除。

    打个比方,比如要除灭环境害虫,今天你用的是苍蝇拍,明天你用的是敌敌畏,后天用的是蟑螂药,大后天是驱蚊灵,但最重要的是垃圾不除,祸根依旧。今天可以是德尔塔,明天又可以是奥米克戎变异体的1、2、3,那么就永无宁日。你的病也就别想根治。所以“湿”是他的核心特征,而有热的地方共同喂养伺候病毒,变异后也是湿毒疫,可以重用清热化湿。南京认为暑湿较重,苔腻厚,广东认为湿温,去年德尔塔变异依然为湿毒疫,舌苔腻厚。总之是以湿为核心特征。

    针对这些理念,本人在去年5-11月对50例门诊病人开展了以固本培元食疗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观察,显效率达97%。本次采用的食疗方简称宝气元,组方主要以炒制的淮山药、芡实、薏米、莲子、茯苓等祛湿为主且属于药食同源的食材组成,加有具有非常理想的祛湿效果的胶原蛋白。此方有助于激活细胞的活力,健脾养胃以外;此外为了恢复肠道菌群、提升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还添加了优质肠道益生菌。中医认为,后天的元气来自人体脾的运化。

    无独有偶,著名国家级老教授金日光老先生曾用现代科技证明“此次冠毒基因RNA是人工嵌接的高阴性病毒,故需要用阳性扶阳药物为主,才能达到清零的目的!”恰恰宝气元食疗方就还添加了九蒸九晒的小黄姜和林下参,这是十足扶阳益气的对症好药,非常巧妙地解决了中医始终认为的“千寒易除,一湿难祛”的难题。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足,元气足,百病不侵。祛湿排寒,固本培元,是从根本上祛除病毒的土壤,使之无法变异、隐潜。

    美国的印度裔传染病专家卡皮拉即使在美国已完成二针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注射,最后还是在印度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印度变种而死亡!就是一个教训。在参加上述临床观察的病人中,有50%以上为老年患者,在这次上海风雨飘摆的疾风暴雨中均经受了时疫的考验,尚未发现有人被感染,实在不可多得!当然对于本方的进一步临床应用和开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针对上海疫情中死亡病例,有专家指出:基础病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次新冠肺炎病人死亡的原因。但也有学者指出,要把临床救治关口前移,哪怕半步也行。要一切以病人的疾苦,以病人的疗效为上,进一步真正做到证病同治,辨病与辩证结合,辨病与辨经结合,外用和内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结合,中医与西医整合,见效才是有效,让中国式的医学文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作贡献。

    作者:霍永芳,主任医师,系上海中医文献馆名老中医。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中心主任、理疗科主任,系中国针灸耳穴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理事、上海市耳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